82

趣话94年熊猫币之四:发行量尾数的4个“8” (下)

    画稿没有出现竹子的币面,最早是1992版5盎司“熊猫”币,熊猫妈妈带熊猫宝宝到河边寻水,“竹”被暂时忽略了。而1993版1/2盎司“熊猫”银币,币面也同样没有“竹”的元素,实际也这也是传达一种理念,旧有“熊猫”设计的传统格局,随形势变化,也是可以打破与更新的。
    既然没有“竹”的元素,那么熊猫的另一面,被潜移默化多年的兽性,在币面表露得就更多一些。这是一只独自到河边寻水的成年雄性熊猫,之所以做这样判断,一是因为熊猫躯体偏向于健壮而不是通常所见的肥硕,二是因为熊猫皮毛经过另类处理,有一种粗野而狂放的张扬。此外,熊猫的一双眼睛,目的性很强,进取性也很强,完全没有大多熊猫画稿共有那种温顺与平和。也就是说,设计师与雕刻师联手打造的这一款“熊猫”币,“熊”的色彩,远大于“猫”的色彩。
    事实上,大熊猫与熊类是近亲,与猫类却是远亲。因此正确叫法,应该是“大猫熊”而非“大熊猫”。目前台湾书刊,仍坚持“猫熊”的称呼。猫熊变熊猫,源于19世纪语读写顺序的“西化”,之后将错就错,一直延续至今。(供稿:宁波市金鑫金银饰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