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5盎司金币浅析

青铜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易于融化和铸造成型,故成为人类最早普遍使用的金属。由青铜制成的各种器具统称青铜器,中国古代青铜器以其种类之繁多、造型之奇特、纹饰之瑰丽、铭文之丰富、铸造技术之复杂,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精髓,中国人民银行曾于1981年(第1组银币于1990年发行)、1992年和1993年分别发行3组中国出土文物(青铜器)金银纪念币,带给了收藏者难以忘怀的视觉享受与文化熏陶,但由于当时造币技术所限,未能将许多闻名于世的青铜器精品进行深入挖掘和精彩呈现。时隔19年,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启动了中国青铜器金银币项目,将其作为中国贵金属纪念币重要的系列项目发行。
       2012年8月发行的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内容所选青铜器均为中国古代青铜器萌芽发展的夏代和商代早、中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时期的青铜器展现了古代冶铸技术由初具规范逐渐走向成熟,为其后商代晚期及西周早期青铜艺术的鼎盛做了充分的铺垫。青铜因其铜锈呈青绿色得名,然而在锈蚀之前呈黄金般的土黄色,故古人称之为「金」。纪念币以黄金的材质还原古青铜的色泽,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契合,本文即选取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其中5盎司纪念金币进行浅析。


       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5盎司纪念金币的背面图案为商代兽面纹方鼎,衬以该器物兽面纹样等装饰组合设计,并刊「商•兽面纹方鼎」字样及面额。兽面纹方鼎是迄今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高100厘米,口沿边长62.5厘米,宽60.8厘米。该鼎1974年于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最初为古代炊具,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许慎《说文解字》)」青铜鼎的出现,促成了鼎由炊具到作为祭祀和宴飨所使用的重要礼器与地位、权力以及国家社稷相关联的演变,使鼎一跃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代表:「(夏)禹收九牧之金(铜)铸九鼎(《史记•封禅书》)」,从此鼎成为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金币背面的兽面纹方鼎造型规整,形态大气,5盎司金币提供的宽泛空间使铜鼎原作原貌得以完整保留的同时,通过设计师和雕刻家的二次创作而更加熠熠生辉:多层次喷砂工艺再现了铜鼎的金属质感,表面斑驳纹路的细致描绘则宣告了其承载的千年厚重历史。从币面上虽然只能看到鼎的两壁,但通过构图的透视效果和先进的浮雕工艺,令兽面纹方鼎图案的立体感强烈。鼎壁边缘及下部装饰有乳钉纹饰,以整齐的阵列环绕分布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向心力,使人的目光不自觉地集中到鼎腹中心的兽面纹图案上。
       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青铜器尤其是鼎表面最常见的图案,其粗犷中糅合细致的刻画,质朴之中透露出生动的想象:兽面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突出一对炯炯有神、不怒自威的巨目,它们瞪视着外界,也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显示着尊严、权威和力量。兽面整体狞厉威武的形态、龇牙咧嘴瞪目而视的表情,无不给人以震慑之感,体现了浓郁的原始神秘色彩。
       饕餮为上古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吕氏春秋•先识》)」统治者铸饕餮于礼器之上,号节俭,劝贪奢。 夏桀的贪婪、豪奢,引起了民众的愤怒与仇恨,也直接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灭掉夏朝(「桀有乱德,鼎迁于商」)。汤建商后,吸取夏朝教训,实行「以宽治民」的政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后来商朝经济发达,从商人员众多,就用饕餮来告戒商人不要贪婪过多。兽面纹礼器的使用展现了几千年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成为主导的正面政治思想的初步形成,这使得兽面狞厉可畏的面貌,积淀了一种深沉的历史力量,也对后人有着极大的劝诫和启示作用。
       币面背景是兽面纹图案的放大,采用与铜鼎主体向外凸起的「阳文」所对应的凹陷的「阴文」效果,既清晰地展现了纹样的全貌,充实了币面的内容,又避免了图案样式的重复。图案中特意安排乳钉纹围绕兽面纹,更加突出了后者所蕴含的支配性和威严感;将左右对称的兽面自中线分开,置于币面两侧,保证了背景主体不被铜鼎的图案遮挡,亦不会喧宾夺主,达到主次分明的效果,紧扣纪念币主题「鼎」所传达出的严格的秩序性。
       鼎作为青铜器之首,即是文明的见证、文化的载体,又是国家社稷的象征。兼顾艺术魅力、传统文化和教育意义等多方面内涵,以兽面纹方鼎为主题的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5盎司纪念金币,无疑是整个系列龙头中的龙头。青铜文化结合金币文化,中国青铜器纪念币必也将会成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供稿:深圳中泉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