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风筝女童:放飞梦想:1989年国际拯救儿童基金会70周年之三

       用纯金材质打造“放风筝的女童”金币画面,就更形象更具体,也更具有说服力。金是什么?金是一天阳光,或三月的明媚,或九月的艳丽。这阳光如金色的轻纱,满满实实,披在中国女童的脸上,身上,心中。幸福感觉因此满币面流溢。币面设计风格,也是一个“满”字,放飞风筝的女童,放飞天空的风筝,“国际拯救儿童基金会成立七十周年纪念”字样,以及“100元”面额,把直径只有23毫米的尺幅,撑得严严实实,这也恰恰符合主题的表达——中国,是成功拯救儿童的典范。虽“满”到严实,也不显得拥挤,设计师独到眼光,繁处繁杂,简处简练,繁简结合,恰到好处。
       如果从比例上判断,女童只是起陪衬作用的配角,真正的主角,是线牵于女童手中,身已盘旋于半空的风筝。风筝并不是一只,一大两小,另外的两只,起步更早,由此也飞得更远。也就是说,币面的女童,只是一个象征,还有更多更多的幸福儿童,都被掩在币外。大风筝在币面是个实写,类似鹰的形态,头小翅大,尾翼两分。另外拖有长长缀缨。在古代,风筝称为“鸢”,形体大致如此。风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表现形式。“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百子图》中,都有描写。英国博物馆甚至把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币面上的风筝,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就是梦想的放飞。拯救出苦难,在阳光下幸福生长,梦想自然由此而生。梦想是虚幻的,无法在币面表现,于是,风筝就成为最好的载体。而风筝的独特文化意义,又昭示币面的“中国”主题。“放风筝的女童”,是好的设计,更是好的创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贵金属纪念币图录》(中国金币总公司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放风筝的女童”编号为“1989-0801”,发行量为5000枚,由上海造币厂铸造。(供稿:宁波市金鑫金银饰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