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老寿星“鬲”的食器之路

 现代社会,厨房是装修最花钱的地方,厨房用品,锅盆瓦灶,缺了哪一样,似乎都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在远古的时候,天作被,地当床,找个洞穴便当家的人们又是怎样生活的了,最简单的充饥食物是怎样处理的了,青铜器时代的鬲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鬲是商周时期的食器,可用于烧粥,兼可用于盛放肉食。铜鬲多圆颈大口,三足与腹连为一体,称为袋足,或称款足。这种结构可增大受火面积,使食物速熟,足尖多成乳头状,主要用途是煮粥。


       鬲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之后黑陶之前的四五千年间,消失在公元前4至5世纪之间。整个过程大约相当于中华古文明的一半的岁月。也就是说,鬲这位“老寿星”曾经见证了中华古文明史的前半段的漫长历程。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了陶鬲,或有柄、或有耳、或有盖。商周出现铜鬲,并逐渐进入了礼器行列。作为礼器的鬲,在使用时,与鼎有一定的组合关系。如2、4、6个鬲,每与5、7个鼎相配。8个鬲,每与9个鼎相配。
       在所有的鬲制品当中,当属兽面纹鬲最为精美,其纹饰粗犷,布局合理,工艺水平精湛,是同期青铜鬲中的精品,其颈部装饰有变形夔纹,每一个袋形器腹上都装饰有兽面纹,具有典型商中期青铜器纹饰特征。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一说为龙纹,夔的图案则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兽面纹鬲作为食器,它完成了承载食物的重任,作为礼器,它完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传承。所以在2012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一套中,就有它的一席之位,5盎司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商代兽面纹鬲,衬以该器物兽面纹样等装饰组合设计,并刊“商•兽面纹鬲”字样及面额。(供稿:深圳中泉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