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青铜器鼎中文化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年8月31日发行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一套。该套纪念币共5枚,其中金币2枚,银币3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其中5盎司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商代兽面纹方鼎,衬以该器物兽面纹样等装饰组合设计,并刊“商•兽面纹方鼎”字样及面额。
       青铜器作为国之重器,无论是形体还是工艺,都受到世界人们的关注,在中国,最为出名的鼎有兽面纹方鼎,毛公鼎,司母戊大方鼎,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每一个鼎都是一个传奇。


       1974年在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的兽面纹方鼎,是迄今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 双立耳,外壁四周连珠纹,主纹为上下两层展体式兽面,上鼻勾戟高凸,下鼻平直低矮。其腹部辅以商代早期典型兽面纹,每壁两侧和下部装饰有乳钉纹饰。醒目突出,线条粗宽,造型规整,形态大气。
       道光末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出土的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物。由作器人毛公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的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这三个鼎分别代表了三个时期,由初始阶段一步步进化到祭祀阶段。(供稿:深圳中泉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