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

猴白信卡*2004年贺年邮资信卡

猴白信卡*2004年贺年邮资信卡

  标签: 杂谈鲜为人知的神秘之猴(一)猴白信卡(2004年贺年邮资信卡)--------世界上第一枚生肖专题邮资信卡  
        国家邮政局于2003年11月1日发行新中国首枚贺年邮资信卡,同时,这更是世界上发行的首枚生肖专题邮资信卡.下面让我们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如图:图1为邮资信卡正面,该信卡邮资图名为“猴桃瑞寿”,面值80分,画面好似一猴桃合一的母猿,又好似小猴于母腹中欲降尘世,信卡外图案是名为“新年开心”的卡通画,一把小钥匙打开了人们欢乐的心扉,一切显得是那么的吉祥,设计者的设计可谓匠心独特,令人浮想联翩;图2为邮资信卡背面,与信卡外图案基本相同,采用橙色打印。
    这就是猴白信卡,全称是:2004年贺年邮资信卡(HXK2004).之所以俗称"猴白信卡",有两个原因:一是该邮资信卡的”背面”,除了中心处印刷了橙色“新年开心”的卡通画(图2),其他地方没有印刷任何图案,整个背面80%的区域是纯白色,而广告猴信卡正面与猴白信卡完全相同,区别在于广告猴信卡背面加印了公司广告;二是在2002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PP58雪莲,俗称”雪莲白片”,也是背面纯白色,没有加印广告,于是沿用这个惯例,把背面没有加印广告的由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正规邮资信卡称为”白信卡”.
    在猴白信卡发行后不久,国家邮政局又发行了PP77猴白片,于是二者交相辉映,上演了邮坛不朽的神化.猴白信卡最初从打折的1元起步,到最高的36元,涨幅达36倍,而猴白片更是从16元上涨到1350元的天价,85倍的涨幅令人叹为观止!生肖猴是一个永恒的题材,80年金猴是整个邮票市场的风向标, 猴白片成了邮资片里最黑最黑的黑马……
    那么猴白信卡呢?目前怎么样了?
    题材上讲,它是世界上发行的首枚生肖专题邮资信卡,也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枚贺年邮资信卡,意义重大!然而发行之初,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其宝贵的价值,更有甚者认为这不是正规邮品,属于”邮政垃圾”,因此发行之初就被列入了打折邮品的范畴,邮政柜台敞开销售,经历了大量的沉淀和消耗,也经历了邮政的销毁,走出了一条真正的”精品之路”!仔细回想一下,也许在新年购买贺年卡的时候您也曾拥有过!
    从存世量看,全品猴白信卡更是遭遇到了邮政毁灭性的打击, 邮政柜台敞开销售的猴白信卡几乎被对折,也就是说未折的全品现在很难找到了,图4就是被对折过的痕迹,全品猴白信卡真正是到了一卡难求的地步!最近,本人去湖南几个重要的邮市寻觅猴白信卡的踪迹,从岳阳到长沙,从长沙到株洲,从株洲到衡阳,一共寻得全品宝贝18枚,可见收藏之路是多么的艰辛!由此也可大致推测出猴白信卡存世量,湖南中等集邮省,因此高着估计,就算每个市平均6枚,可以认为全国每个县级市平均拥有全品猴白信卡6枚,全国县级市2862个,那么全品猴白信卡存世量当在1.72万枚左右,和缩普发行量相当!
    收藏猴白信卡的经历给我的感受就是:它,可遇而不可求,需要精力,更需要缘分!
    衷心祝愿更多的收藏者有缘获得这一宝贝! 鲜为人知的神秘之猴(二)-----HXK2004组号调查研究2004贺奖片信卡(HXK2004)型印厂有8个,组号:X01-10,Y01-03计13个.
浙江省邮电印刷厂-Z.HXK6个组号
Z-2004-HXK-X01
Z-2004-HXK-X06
Z-2004-HXK-X07
Z-2004-HXK-X09
Z-2004-HXK-Y02
Z-2004-HXK-Y03
广东邮电南方彩色印务有限公司-G.5个组号.
G-2004-HXK-X02
G-2004-HXK-X05
G-2004-HXK-X08
G-2004-HXK-X09
G-2004-HXK-Y02
河南省邮电印刷厂-H.4个组号.
H-2004-HXK-X04
H-2004-HXK-X06
H-2004-HXK-X07
H-2004-HXK-X10
山东省邮电印刷厂-D.2个组号.
D-2004-HXK-X02
D-2004-HXK-X05
上海鸿吉印刷有限公司-S.2个组号.
S-2004-HXK-X06
S-2004-HXK-Y0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06工厂-E.1个组号.
E-2004-HXK-X03
江苏省邮电印刷厂-J.1个组号.
J-2004-HXK-Y01
陕西信德圆方安全印务有限公司-X.1个组号.
X-2004-HXK-X06
X02-D-2004HXK
X02-G-2004HXK
X05-D-2004HXK
X05-G-2004HXK
X06-Z-2004HXK
X06-H-2004HXK
X06-S-2004HXK
X06-X-2004HXK                  鲜为人知的神秘之猴(三)----论版式之1
      2003年11月1日发行的“HXK”是件耐人寻味的邮政用品,其邮资图左侧的中文标注自上而下是“信卡·中国邮政有奖明信片”,这就让人不免疑惑:它究竟是信卡,还是明信片?从它80分的面值(明信片国内资费为60分),对折封闭的寄递方式(明信片的露封交寄),以及常用明信片的规格来看,无疑就是信卡,但《集邮》(2003年第11期)也称它为“信卡型贺年(有奖)明信片”,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在“HXK”这一邮政用品上同标注“信卡”和“明信片”这两种不同的名称,实在是自相矛盾的莫明其妙。(编者注:2004年11月1日发行“HXK”标法已纠正。)
      何谓信卡?信卡“是一种对折式,不需要套覆的通信卡片,信卡综合了明信片和邮简的特点,外形似双明信片,使用方法似邮简。”(见《1999-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邮资票品目录》,国家邮政局编印,北京出版社版)。这一定义表明“邮资信卡”是邮政用品中的又一独立品种,而不从属于“邮资明信片。”因此,若将“信卡型贺年(有奖)明信片”这一名称换成“贺年(有奖)邮资信卡”来得更妥,也更符合“HXK”的含意。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何为明信片?明信片即“符合标准规定的露封交寄通信”,说得白一点,就是不封闭的“明信”,而需折封交寄的信卡则显然不是“明信”;明信片的国内邮资为0.6元,而信卡则为0.8元——明信片和信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品种,怎么可以在同一件邮政用品上同时标注“信卡”和“明信片”这两个不同的名称呢?在明明白白的信卡上却多此一举地添加“明信片”的标注,令人自然想起“画蛇添足”的故事来。诚然,信卡是带有明信片的某些特点:“外形似双明信片”,但我仍不能因此就给它打上“明信片”的标签。这犹如成语故事“画蛇添足”里的“四脚蛇”,它的外形固然兼有蛇和蜥蜴的某些特征,但它毕竟不是蛇!若设那位画蛇的楚人之灵得知今日貌似明信片而非明信片的信卡可以堂而皇之地被称作“信卡型明信片”而且还一度以合法的身份流布于天下,那么楚人之灵大概必欲为他自己的杰作——“蜥蜴型蛇”不幸被后人嘲讽至今而鸣冤叫屈,再假设他想讨个说法而去咨询于国家邮政,殊不知国家邮政将以何言为对?
我们看到那位可爱的楚人因“画蛇添足”的玩笑而遭受的“直接损失”也只是几口浊酒,而上述莫明其妙的名称标注所造成的后果则要严重得多;那“多此一举”的古人不幸成为千年笑柄只不过是个人名誉受损,而“HXK”所代表的则是整个国家邮政的形象!
   第三,这种看似小事一桩的“名称标准不当”问题其实早就引起集邮界的关注,在此仅举两例加以说明:
    例一,早就有有识之士明克指出过“不宜得用普资片改制邮资信卡”,其“不宜”的原因就涉及到诸如邮资不符,资费损失,造成混乱等问题(《长春集邮》2003.9.25尚吉卤先生之文)。而国家邮政局既然可以将信卡称之为明信片,就也有可能会被误认为这是对“用普资片改制成邮资信卡”事实上的认可。其后续的负面影响将不言而谕。
    例二,素以“贺年(有奖)明信片”为载体的“金卡”家族中业已出现了怪胎——一些地方企业加印的“HXK”公然打出了“BK”的旗号来标榜自己是“金卡”一族。倘若此种做法推而广之蔓延发展,那将会造成怎样的无序无度和邮人的无所适从?
如果说上述60分“普资片型信卡”和80分“信卡型金卡”都属地方行为,其过失充其量只可能搅混水流的活,那么“信卡型贺年(有奖)明信片”则以其自相矛盾的混乱标注而可能搅混了水源,这无疑是很令人担忧的——以集邮大局之忧为已忧的邮人至此必有此虑!
   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很钟爱这一“尤”物,不意从有趣的探究而导致了有虑的结果,这是始料而不及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至于对邮品设计印制质量的希望,邮界备述多矣,我不再赘言,只是再看“HXK”邮资图上那只调皮可爱的猴头却是一脸的坏笑:“嘿嘿,此卡本无错,只不过是生不逢时——倘若将其放在“愚人节”发行,岂不就恰到好处,皆大欢喜? [原创]鲜为人知的神秘之猴-论版式(二) 再论板式猴白信卡:版式错误——  一次鲜为人知的邮政回收与销毁
     猴白信卡发行不久,为何邮政要秘密地大量回收与销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两个概念:
明信片:符合标准规定,用硬纸卡印制的,正面印有邮资图(或印有线框标志贴邮票位置)和收信人、寄信人地址、姓名的格式,背面供书写“明信”内容的通信卡片。
信卡:由邮政部门发行,对折式“封闭信息内容”,不需套寄的通信卡片。
     现在我们已经了然:明信片等同于信卡?当然不是!
让我们再仔细看看猴白信卡(图1)猴白信卡到底是信卡还是明信片呢?猴白信卡实寄邮资,究竟是应该按照明信片还是应该按照信卡(即信函)符资呢?为此,笔者专门查阅了“新中国国内邮资调整简表”
    结论:2006年11月15日以前,明信片国内平信资为60分,而从猴白信卡80分的面值,对折封闭的寄递方式,可以推测出猴白信卡应该属于信卡。其实,早就有有识之士明确指出过“不宜用明信片改制邮资信卡”,其“不宜”的原因就涉及到诸如邮资不符,资费损失,造成混乱等问题(《长春集邮》2003.9.25尚吉卤先生之文)。其后续的负面影响将不言而谕。
     这里我提供给大家造成邮资混乱的三个证据:
上海邓先生于2003年11月1日首日外埠挂号实寄猴白信卡至广东广州曹先生处,邮资为2.8元,我们对照新中国国内邮资调整简表可知,此枚实寄邮资是按照外埠挂号信函符资;
北京王先生于2003年11月1日首日外埠挂号实寄猴白信卡至江苏刘先生处,邮资为2.6元,此枚实寄邮资是按照挂号明信片符资;
陕西延安高女士于2003年11月1日首日本埠挂号实寄猴白信卡,邮资为2.6元,此枚实寄邮资既可以理解为本埠挂号信函符资,又可以理解为挂号明信片符资。
显然地,把明信片等同于信卡,印刷时将两者印在一起,属于版式错误。这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影响了整个国家邮政的形象!因此,才有了邮政大量地回收和销毁猴白信卡,然而邮政的回收与销毁是在极其秘密的环境下进行的,在当时是没有公开过,究其原因,是恐惧事前泄密,对回收造成难度,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应该说邮政的回收与销毁是成功了,当年极差的投资环境为猴白信卡的顺利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知道这次鲜为人知的销毁,也是在多年后。邮政的秘密现在也已经向大家公开,结论是:各省当年未售出的HXK2004已全部上缴封库,而后销毁!这就应证了:在市场上,猴白信卡,真是一卡难求!              黄世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