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近日成功发射后,再度引起国人对航天的强烈关注。能够飞向太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个梦想,但这不妨碍人们以各种方式感受航天的乐趣,航天专题邮票由此也成为收藏者的新宠。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首个人造地球卫星,开始了人类走向太空的新纪元。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均发
行了卫星邮票。大概首个人造地球卫星重量较小,当时不少人认为离人类航天还很遥远。到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宇宙飞船升空后,越来越多国家的邮票选用了相关的内容,如图①为纪念加加林环绕地球飞行一周的苏联邮票。
美国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开展“阿波罗计划”,终于在1969年7月21日实现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壮举。图②的美国邮票描述了这一情景:宇航员从登月舱九级扶梯走下,左脚踏上了月球!而在此之前的十多分钟,两位宇航员曾小心地思考可能的“险情”———当时人们普遍顾虑在月球可能会遭遇外星人。
宇航员是人类的英雄,他们需要体能、勇气和丰富的学识。在“阿波罗计划”中,美国曾有3名宇航员在太空舱接受试验时因失火而牺牲,升空后遇难的宇航员也有不少。尽管如此,一些国家仍先后派出精英参与美国、苏联的宇航员培训,图③的苏联邮票就是以宇航员训练为题材。
中国首枚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成功发射,至今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绕月,中国的航天事业迈向了深空时代。图④为“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的中国邮票。“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航天事业中令人瞩目,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的成功率为100%,它就是“嫦娥一号”的坐驾。数年前,“长征”火箭已荣登“国家名片”(见图⑤)。
“月球—火星”探测渐成航天科技活动的主旋律,图⑥为美国“海盗号”探测器在火星的火山口上工作,画面是插图式特写,现实中的探测器比汽车的体积小得多,由地球遥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空探测器的设计不断创新,其中宇宙飞船的设计已像飞机那样,可以由人驾驶多次往返地面,大大方便了太空大型实验室、空间站的物资运送。图⑦是美国邮票,航天飞机在太空飞翔,旁边蓝色的星体当是在太空中所看到的地球。飞往遥远星体的探测器,大多形态特别,并附有太阳能发电的“翅膀”,因为除金星、火星外,其他行星距地球甚远,如飞往天王星最快也要8年时间的高速飞行。
人类的航天事业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数十个国家已发行过千枚航天邮票,它们也是记录人类科技发展的“史册”。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