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JP147是错片,但是肯定还有很多人已经淡忘了12年前的一次罕见的邮政发行的特大错片: 漏盖的牛白片和极限型贺年片“梅兰竹菊”白片。说来话长,发行贺年片的这段时间正是邮资改值的时间,也是邮政最混乱的时期,许多朦胧利好频出,97邮市高潮的前夕!
1996年11月1日,国家按往年这时候该发行贺年有奖明信片,但是与以往的普通12张明信片不同的是,那年开始发行量少的四枚一套的极限型贺年有奖明信片,印刷非常精美,发行量仅90万套,而且是金粉套印的“梅兰竹菊”,堪称中国明信片印刷史上史无前例的绝品,美轮美奂,邮票和邮资图都是金粉印刷的“文人四君子”。这是极限型贺年片的龙头,印刷自然精美,后续的“福禄寿喜”、“文房四宝”以及“长江黄河”在工艺上就逊色多了。但是偏偏国家邮政局在没有事先统筹安排的情况下,临时通知要对邮资进行调整,而且调整的时间正是1996年11月1号,这样使得上亿枚的邮资为0.15元的贺年片全部要作废,改成邮资0.40元,可见当时国家邮政的混乱局面。如果能够提前半年规划邮资调整的时间和计划,就不会造成这样的错误和损失。
最后邮政不得以,采取解放前政局混乱时期常用的办法,在所有的空白贺年片上加盖改值邮戳,才能继续发售。但是由于邮资片是提前数天就已经运到全国的各地邮局,而要求统一加盖改值戳的文件是发行的头一天才传真到各地分局和支局的,所以少部分邮资片未加盖就已经流出;另外很多片当天发售时,是边盖戳就边往外卖(我在武汉的航空路邮局当时就是看到的这种情景,而且还可以要求两片盖戳,两片不盖戳,不盖戳的加帖0.25的邮票还可以邮寄);另外还有的邮局为了图方便,直接整箱的不加盖,直接就卖给邮商了,毕竟一片一片的盖戳是件很庞大的工程啊。
当时对加盖戳的大小和颜色,文件里是有明确规定的,但是真正在实施过程中,各地就大相径庭了,有新疆地区的特大戳;有蓝色的戳,也有红色的戳;北京地区做的最好,是统一的机盖戳。由于大部分是手盖戳,所以盖的位置也是五花八门,有盖在邮资图上的,有盖在其他各个角落的,看各自的习惯和心情,甚至还有将牛白片的戳盖到“梅兰竹菊”上的(售价不同),还有盖了一次,不清楚,又盖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复盖)。这些混乱的情况真是建国以来闻所未闻,因此成为很多藏家大量收集和分类的绝好机会。大家知道清朝很多的“万寿”或“蟠龙”邮票,还有解放区的邮票,就是由于加盖改值戳的细微差异,价格可以相差千里。新中国以后,何曾再见过这样稀奇古怪的加盖明信片啊!所以收藏价值极高!
但是“梅兰竹菊”白片做为漏盖片,作为典型的违规片,是最为珍贵的品种,也是将97年邮市推向顶峰的一个弄潮儿。它由刚开始的15元一套,左后在短短的2个月的时间里上到800元一套。这和现在的JP147错龙片有着类似的性质。当时的初步估计是有近5万套的“梅兰竹菊”白片。
后来随着邮市的低迷,“梅兰竹菊”的价格也就一落千丈,很多人将其束之高阁,不闻不问,也不注意隔潮隔热,以为放进箱子里就好了。殊不知这个用金粉印刷的邮票,最怕的就是氧化,十天半月倒不要紧,但是十年八年以后,问题可就严重了,打部分的邮资图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氧化,金粉变黑或变暗。导致明信片品相的严重受损。这种自然的导致了完美的“梅兰竹菊”白片几乎完全绝迹,估计能够从一开始就是个有心人,做好防氧化措施的藏家不会超过50人。现在市面上没氧化的白片应该小于5000套,如果再不加以保护的话,可能再过10年,连100套都没有了。大家可以看看现在刚出的国家邮资封片的邮票图录上,那里面的梅兰竹菊片都是氧化的了,据说这还是国家邮票博物馆里的藏品。
现在有很多人开始关注"梅兰竹菊"极限贺年片了,这毕竟是有史以来最风光的错片,肯定会在邮市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很多人还是对他氧化的程度不好估价,总认为自己的东西只有一点氧化,结果拿到手上一看都氧化光了,黑糊糊的,怎么是只有一点氧化呢,为了让大家的交易能够顺畅,我曾经写过一个氧化的分级方法,现在再贴出来,希望大家以后能用这种分级方法来描述自己的东西。
如下图上的邮资图,从右往左是氧化逐渐严重,分级也是依次从1级到5级:
1级:几乎完全无氧化,金粉很亮(对光看),四角看不出一点发黑的痕迹(一般都是从角上开始氧化的)。
2级:某1-2个角上可以看到轻微的发黑,图大部分还是很亮的,这种品相已经是很难得了。
3级:四个角都氧化了,发黑,但是四个角还没相连,就是说,没有一个边全黑了。图中间可见到零星的氧化斑点,使得中间呈现出一副图画,就是其背面的儿童彩图,这和其氧化的方式有关,以后再具体论述!
4级,四个边都发黑了,只有中间一点未氧化的金粉图案,这时肯定呈现出一其背面的儿童彩图。不信你们在仔细看看。
5级: 邮资图全黑了,连一点金粉都看不见了,或者看到一点,但已经看不出背面的儿童彩图。我看到的很多人手上的都已经是这种程度了!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