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留下遗憾的大桥邮票

留下遗憾的大桥邮票

                

    近日国家邮政局公布了2009年第二批邮票设计图稿,让我们集邮者先睹为快。笔者欣赏了《杭州湾跨海大桥》邮票设计图稿,觉得它比近年来的大桥邮票设计有所进步,但还远远不够。笔者总觉得改革开放前发行的《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即使不加注票名人们也都辨认得出,原因在于设计出了该两座大桥的个性。改革开放后发行的大桥邮票(不包括立交桥),如果删除票名或图名的话,似乎都差不多,原因恐怕还在于设计出了共性。比较而言,《杭州湾跨海大桥》图稿虽然有所起色,但还是不尽如人意。欣赏之余笔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没有设计出大桥个性。

    《杭州湾跨海大桥》邮票图稿第一枚截取了大桥十分有限的一段,没能展现出大桥的个性。先让我们看看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设计理念:采用了浙江、上海、江苏的吴越文化观念。在桥型上,采用了西湖苏堤的形态,集交通、观光于一体。为兼顾杭州湾水文环境特点,“长桥卧波”的设计将大桥平面勾勒成S形曲线,优美、活泼的桥型让司机和乘客在行车、坐车时产生愉悦心理。整座大桥平面形成S形,这就是这座大桥的最大个性,显然截取大桥及其有限的一段,是展现不了大桥这种个性的。如果没有背景上的观光平台,呈这种状态的桥比比皆是。笔者找到了一张照片,   

       

我们将它与图稿第一枚相比较,就会很容易发现,照片展示了大桥的个性,呈S状的大桥跨越杭州湾。如果我们不加注桥名,也没有人会将它称为另外的大桥。笔者试想,如果将两枚邮票竖置相连,或者设计成小型张,依据此照片构图设计,一定会设计出一套气势磅礴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邮票。

二、平台尚未建成。

    笔者看到第二枚图稿觉得十分惊讶,因为这是尚未建成的集救援、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桥中转运站,这个平台有2个足球场这么大,平台上将建设观光塔,风和日丽时,南可望慈溪庵东水路湾村的桥墩,北眺海盐郑家埭。笔者找到了一张与邮票图稿几乎一模一样的效果图片,

       

很显然第二枚邮票图稿是依据这张效果图设计的。可以肯定的是,观光平台到6月18日邮票发行日还是无法建成的。据今年3月19日《中国慈溪》网报道:“昨天,在杭州湾跨海大桥海中平台建设工地,建筑工人正在铺设钢筋。杭州湾跨海大桥主要景观之一的海中平台项目工程连日来加紧施工,基座钢结构部分全部完成,观光塔完成高度约30米,全部工程预计于年内完工。”有游人在今年4月底拍下了平台施工场景照片,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观光塔尚未踪影。按照《国家邮政局关于邮票选题的若干规定》第三条第2点:“邮票只表现在发行日时已实现、已完成的事物,不表现未实现、未完成的事物,如规划、计划、未建成的项目等。”显然这枚邮票的设计有违规定。

    当然设计杭州湾跨海大桥选择观光平台是上佳的选择,抛开尚未建成的问题,目前邮票图稿这样的设计也不能使人恭维。道理很简单,没有将横跨杭州湾的大桥作为观光平台的背景。观光平台是依附在大桥上的,没有杭州湾跨海大桥就没有观光平台。如果我们将设计视角旋转一定的度数,使邮票图稿的前景是观光平台和高耸的观光塔,背景是成一线的大桥体,那么观光平台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一部份也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