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希敏 集邮爱好者 厦门天才宝贝总经理
中西潮流交汇之地的香港,寸土寸金。九龙、北角……却亦集中着不少的邮票店铺。格子间大小的店铺,汇集了世界各国的邮票。细心的寻找,也许能够找到一些集邮者心目中的宝贝。
郭希敏,香港人,集邮爱好者,邮龄超过三十年。中学时,因为亲戚从事贸易,来信频繁。他将信封上的各国邮票剪下、过水、阴干,它们是他最初的藏品,不同国家的缤纷色彩撩动着他的眼睛和心。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对国外的邮票不再感兴趣了。在他收藏的近万套邮品中,大部分,或者说,当他的集邮从爱好上升为收藏后,郭希敏的目光只集中在中国大陆出品的邮票上。“觉得大陆的邮票特别美。传统元素、传统技法、历史故事、江河美景……”我们猜想,因为中国人的审美具有同质性,所以郭希敏才会对大陆的邮票特别有感应。
收藏
问及郭希敏是否收藏了1980年猴票,这位当年不时要逛香港国货商店的他说,曾经在国货商店以低价买过一枚。后来看见猴票的价格直线上升,也曾一闪而过要再入手的念头,“初次购买的价格和猴票飙升后的价格相差太大,总觉得它超越了我的心理价位。”
“不投机,只投资。”这是郭希敏始终坚持的原则。既然是投资,就要寻找本身具有价值的、有更大上升空间的邮票,而不是盲目追高,这才是理性的投资者。郭希敏收藏邮票超过了三十年,从单纯的喜好中自然衍生的投资准则,令他的藏品日渐丰富,宝贝自然不少。
以一个投资者的眼光,他认为,值得收藏的邮票具有几个特点:1.印刷量较小或存世量较少;2.增幅不大,未经过市场炒作;3.品相好,最好是未曾使用过的。票面干净、齿孔和原胶完整;4.错票自是不容错过。
可郭希敏却不仅仅是一个投资者,就算他每年来回几场邮票拍卖会,花上几万元用于邮票收藏,但他说:除非是万不得已,他的这些宝贝不会以金钱去核算它们的价值。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郭希敏十足一个爱好者的语气。
向来偏好花草、山水的他,颇为心仪1963年的《黄山》。未到黄山之前看着邮票怀想,去过黄山见证过那美景之后,每每看着邮票回味,其间的快乐滋味难以言表。不考虑价格的飙升,单只考虑邮票本身,集邮的乐趣亦是无穷尽。
珍票
1962年 纪92《古代科学家》(蔡伦)
错票。邮票上由于蔡伦出生年代不可考,故在“公元”之后打了一个问号,但在制版时却成了“公元前?”,在印刷时又漏刮了全版中的一枚,以致出现一枚有“前”字的错票。由于错票混在全版50枚之中,一时难以发现,等发现通知收回时,已有部分售出。
1962年 小型张《梅兰芳舞台艺术》
量少。小型张以梅兰芳“贵妃醉酒”的舞台形象为主画面,采用蓝色衣衬和圆形图案、花饰为背景,整个票面设计淡雅素净又不失高贵,具有丰富的艺术含量。当初发行量只有2万枚,如此少的发行量加上几十年的流失消耗后,使得这一小型张的存世量少。原价3元,已飙升至五万元。
1958年 纪54《第五届世界学生代表大会》
错票。因大会改名为“国际学联第五届代表大会”,故提前印制的邮票名称不符被取消发行。邮电部门急电要求各地停售此票,但有极少数地方提前出售,致使少量错票流入社会。一套两枚,价格升至十几万。
1963年 特54《儿童》
量少。是第一套新中国儿童题材无齿邮票,全套邮票12枚,只发行了五万套。郭希敏一次去广州出差,偶遇朋友,也由此偶遇了这套邮票。
1911年 清政府在西藏发行的藏票
只发行2700套,共11枚。与其他邮票相比,更具有大的升值空间。
趣票
1894年 厦门第一套邮票
郭希敏2004年来大陆工作,第一站就是厦门,也由此关注起有关厦门的邮票。1894年由清政府发行的邮票上,全套邮票皆以掠过天空的白鹭为标志。他说:“鹭岛的‘鹭’,由来已久了。”
1950年 东北币100万元邮票
他问:“你知道中国面值最高的邮票是哪一张?”新中国成立后,货币尚未完全统一,东北依然沿用着东北币这一专用货币,币值之高也就造就了新中国最高价的邮票。专用于包裹的邮票定价100万元。
解放区邮票
解放战争期间,不同的解放区各自发行邮票。但受制于环境和资源,邮票正面多以毛泽东头像,反面却另有“玄机”。他说:“我的收藏里有一个整版,正面是邮票,反面却是挂历。”把玩邮票,背后的故事也有趣味。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