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兰州邮政广告公司制作,兰州城关邮政局发行一套以“少儿民俗”为题材,以涂色描画为形式的明信片,全套共10枚,构思新颖、设计精美,为即将到来的2009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献上了一份厚厚的贺礼。
明信片为双联型,长29.6cm,宽10cm,折叠后为普通邮资明信片规格。明信片分正片和副片两部份,正片正面印有邮资图,图案为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面资80分;正片背面为少儿民俗画。双联型明信片中间打有虚线型暗孔,可顺此线剪开,正片邮寄,副片留用。编号为09-620100-11-0003。
这套明信片是兰州民俗系列片之一。之所以称它为“少儿民俗涂色描画明信片”,是因为双联片内页全是关于少年儿童民俗题材的漫画作品,每幅又分为彩色、黑白两种,用于少儿临摹涂色。十幅图分别选取早年兰州地区少年儿童喜爱的活动和游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格。绘画作者是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委员、甘肃文史研究舘研究员,被誉为“陇上张乐平”的苏朗先生。苏朗先生的漫画作品具有贴近生活、选材独特、风趣幽默、神情兼备、构图生动、笔法流畅等特点,他笔下的孩子,个个天真活泼、憇态可爱、神情兼备,深得读者喜爱。
十幅漫画作品分别是:
1.“乒乒乓”。吹一种玻璃制品,会发出“乒乒乓”的声音,兰州谚语有“乒乒乓,打破了哭一场”。
2.“碰斗鸡”。一种在户外男孩子特别喜爱的对抗性游戏,孩子们左腿站立,左手扶右腿,相互角斗,右脚落地为败。
3.《滑冰车》。昔日兰州冬季黄河结冰,孩子们自制冰车,在黄河边玩滑冰,虽天寒地冻,却热气腾腾。
4.《摆摆姨娘》。是一种属于“过过家”的游戏,孩子们分别装扮成新郎、新娘,有的则扮演新郎骑的“马”、新娘乘的“花轿”,唯妙唯肖。
5.《玩风车》。风车,兰州人叫它“风轮子”,是春风吹拂时节儿童们都爱喜爱的玩具。
6.《放风筝》。春天风和日丽时,孩子们纷纷拿着自家制作的风筝,在黄河边和空旷地带放飞,争相斗艳。
7.《弹蛋儿》。“蛋儿”是兰州方言中的玻璃小球。几人玩时,先在地上划出一个框,叫“锅”,大家的蛋儿都放在锅中,击出锅外的蛋儿则归击中者所有。
8.《打猴儿》。兰州人把陀螺叫“猴儿”,“打猴儿”即“抽陀螺”,是小男孩偏爱的游戏。当年没有水泥地面,多于隆冬季节在冰上玩。
9.《包指甲》。小女孩爱美,昔日没有指甲油,她们就用一种叫“红红”的草本花的花瓣包在指甲上染“红指甲”,玩“臭美”。
10.《养蚕儿》。养蚕,是少年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从小蚕到长大,直至结茧,孩子们了解了蚕宝宝成长的全过程,学到了知识,培养了爱心。在旧兰州,蚕丝还是学生墨合的填充物。
明信片的策划者和设计者,在走访了教育家、心理学家后,在明信片副片上写下了还样一段“少儿涂色描画说明”,表述了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和宗旨:少儿时是开始认识颜色,并对色彩充满想象力的阶段。因此,颜色剌激对少儿的智商发展有很好的帮助。少儿的思维发展首先从形象思维开始,再到逻辑思谁,所以早期形象思维的培养对智商的发展犹为重要。少儿时期也是绘画的入门的阶段,以明信片图稿为参照,发挥儿童想象力,在家长的帮助指导下,涂色能够培养孩子对颜色的敏感性,教给孩子的基本要领,使他们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
少儿民俗涂色描画明信片的问世,是一个创新。它开拓了明信片的表现形式和蕴含内容的空间,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艺术鉴赏水平、培养绘画能力、引导对集邮的喜爱,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