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邮长知识”,还用说嘛
“集邮长知识”,的确毋庸置疑。邮坛内流传的集邮三益“益智、交友、储财”。“益智”即“长知识”,这个好处曾让不少邮人为了这一嗜好而躬耕不已,也牵引着一批青少年朋友步入集邮的殿堂。在传统的认识中,它指一般集邮者通过收集和整理邮品,欣赏或研究邮品上反映的事物,以达到增知益智之目的。大凡用心的集邮者,都能品尝到集邮益智的甜头,笔者对此不再赘述。今撰拙文,意将“集邮长知识”这一理念引入到专题组集领域,使之有助于专题邮友拟定自己的参展策略。当然这种组集活动是以参展竞赛为目的,以自娱或其它目的为主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内。提到策略,有必要从当前最具群众基础的一种谈起。
二、“用知识集邮”怎么样啦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长期以来深受邮友喜爱的选题方式。第一,学(干)什么集什么;第二,爱什么集什么。翻开大小邮书邮报,对此类选题方式的倡导比比皆是。在“学(干、爱)什么,集什么”的指导下,群众性的专题组集活动蓬勃发展。
在邮友交流中或各级邮展上,大家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医生收集医学专题,石化公司职工收集石油专题,在林业局工作集森林专题,爱好足球的邮迷则收集足球专题。包括笔者在内也不例外,《海船货运》就是建立在我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这样的组集方式,是以所学所爱为出发点,然后选题定纲,再参展接受规则检阅。由于具备专题知识在先,选择题目在后,因此,其本质为“用知识集邮”。
按学(干、爱)什么集什么的方式去收集邮品,将集邮与职业或其它爱好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邮集作者,作为组集活动的主体,熟悉或精通所选专题(客体),在邮集展览中,能够确保向受体(观众)传播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作者掌握坚实的专题知识,可以节省大量用于专题知识学习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集邮研究中去。我国自八十年代恢复集邮活动开始,这种实用易用易于出成果的组集策略,将群众性的专题集邮活动逐步地推向高潮。在国内各级邮展上,专题展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佳作。
三、“集邮长知识”,可行吗
近年来国内举办邮展频繁,规格也越来越高,相信大家的“竞赛”意识也愈加浓烈。在体育界,“全民健身运动”与“奥运争光计划”协调发展,两者皆不可偏废。在集邮界,群众性的集邮活动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各级集邮协会挖掘优秀的邮集展品到省、国家及世界级邮展上参赛,去争金夺银,以提高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集邮水平。显而易见,许多专题邮友的组集意识已从“参与”提高到“竞赛”的高度。
参赛就要讲究策略,为提高“竞技”专题集邮的水平,是否存在一种更加适合“竞技”专题集邮的组集策略呢?我认为可以走“集邮长知识”之路。上文阐述的“用知识集邮”,其含义为“学什么集什么”。在专题组集领域中,我们赋于“集邮长知识”新的概念,就是“集什么学什么”。这一策略将组集参展的出发点从“所学所爱”改变为“评审规则”。从研究评审规则的需要(如规则对创造性新颖性的要求,对拓展广度深度的要求)出发,进行选题定纲,然后组集参展接受规则检阅。这样,有的放矢,从规则中来,最后去实现规则的回归,无疑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驭海专题集邮创作组推出的第二部邮集《风》就是以“集什么学什么”为导向进行组织的。当时的理由很简单,根据所学专业已编出《海船货运》了,再编一部航海邮集可能雷同。要编组第二部集子,只能选择一个与所学专业无关的题目。通过《风》的摸索,我发觉“集什么学什么”的组集策略不只利于邮友选择第二个集题,还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点。
我仍然从组集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受体三方面介绍这些优点。第一,“集什么学什么”可以成为邮集作者求知的动力。在我国有“集邮事业”之称(外国尚无对应的提法,这是我国的特色之一)。人生在世,事业为重。其实不只是集邮,从事任何的事业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光凭学生时代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在搏击的海洋中劈波斩浪。著名作家金庸先生在回忆他的成长历程时说过,大学毕业后自谋生路,从事了多个行业,在工作中用到什么知识就学习什么,不断充实自己的学问,即便不能成为内行,也算得上是半个行家。金庸先生在做事业时“用什么学什么”的理念值得专题组集者借鉴。
第二,在“集邮长知识”的思路指导下,收集题目可以不受职业和爱好的束缚,尽情发挥各自的创意。一张白纸好作画,选择一个与所学专业、工作、爱好无关的专题,思维才不受局限,开拓一个全新的空间。FIP专题规则倡导选择全新的专题或寻找全新的视角,也是这个道理。现代专题评审规则对拓展广度的要求,一部邮集难免力所能及地向多专业多学科拓展。其实,组集所需知识不必要太专业、太精深,通俗易懂即可,毕竟创作邮集不是科学钻研。但仍不可否认,因专题知识研究不透,可能在邮集上出现某些张冠李戴的谬误,但相对来说,憋小利大。
第三,邮集展出,就要向观众和评审员传播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由于个人阅历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一部邮集不一定能获得人人赞赏的效应,如专业性的邮集,往往被从事此项专业的邮友观众所喜欢。而趣味性的邮集,由于拓展范围广,更容易在受体之间激发共鸣。从《海船货运》和《风》的经历中,就可窥见一斑。
四、殊途同归
不论“用知识集邮”,还是走“集邮长知识”之路,虽然出发点不同,但现实表明两者都可以到达彼岸,进入邮展的殿堂。新“集邮长知识”可能是一条捷径,但“用知识集邮”未必南辕北辙。萝卜青菜,各取所需吧。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