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

绚丽斑斓的全息邮票

2008102427日,“2008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在北京国际贸易展览中心举办。为配合宣传此次盛会,国家邮政局特于1024发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纪念》全息彩印邮票(图1),整张枚数:8枚;整张规格:200mm×120mm。这是中国邮政首次发行全息邮票。

全息邮票,又叫“激光摄影全息图邮票”,我国港、澳、台地区则喜欢将其称作“镭射邮票”。据《中国集邮大辞典》“全息材料”条目的注释:全息材料  用于全息摄影的感光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全息图邮票。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观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体发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两束光在感光片上迭加产生干涉,形成不同的位相,从而记录了整个物体的形象信息,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种邮票通常是将全息图片附着于纸基上,图案部分是全息影像,面值与铭记仍然印在纸基上,以求醒目。

1947年,英格兰拉格比市汤姆森·休斯敦电气公司的英籍匈牙利物理学家丹尼斯·伽博(Gabor)在研究如何提高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的时候,偶然发现:利用光的干涉现象可以记录并再现光波阵面的全部信息。由此,他提出了“全息”理论概念,即光波波前的全息记录与再现,由此形成的图像被称为“HOLOGRAM”。在希腊文中,“HOL0表示“全部”,“GRAM”表示“信息”,利用光学全息技术制作的图像即“全息图”。与其它三维图像不同的是,全息图存在“视差”。这种视差让观看者通过视点在上、下、左、右等位置上的移动,观察到视物图像的不同形象,让人感到一个真实的物体正处在自己视觉感受范围之内。

全息技术与许多科研成果一样,也经历过一段探索、发展、完善的过程。这其中,获得稳定的光源,是获取清晰图像的先决条件;而实现全息技术走出实验室、广泛应用到社会各领域,则又是一个摆在研究者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受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伽博最初获得的全息图像非常模糊,主要原因就是光源不能满足技术制作的要求,这也使得全息摄影理论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利用激光开发出的激光器问世,从而解决了全息图成像模糊的难题。1962年,美国的3位科学家(LeithUpatnieksDenisyuk)分别发明了“离轴全息技术”和“反射全息技术”,实现了三维物体的波前再现。但这一技术只能在实验室里通过激光照射物体显现图像,连普通意义上的大众化观赏都无法做到。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本通(Stephen Benton)发明了彩虹全息技术。他成功实现了“以白光显示为特征的全息三维显示”,彻底掀开了全息图的神秘面纱。采用此技术制作的全息图能在灯光或太阳光下显出绚丽斑斓的图像。自此,全息图真正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日后普遍采用的防伪、包装、电影电视拍摄、全息显示、全息存储、水下摄影以及军事侦测、侦察等众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971年,丹尼斯·伽博因首创全息摄影理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随后的10多年的时间里,以本通为首的众多科学家通过不断改进,使全息技术得以稳步发展。同时,模压方式批量复制全息图的工艺、设备日趋完善,为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形成的全息图产业化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息邮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19881018,奥地利为宣传出口商品,发行了世界上第1套全息图邮票,全套1枚,面值8先令(图2)。1989123,美国为纪念登月20周年发行了两种全息图邮资封。1999年,德国发行了1枚《航天——绕地卫星》全息图附捐邮票,面值300芬尼,附捐100芬尼(图3)。2002312,瑞士发行了《瑞士空中营救50周年》全息邮票11枚,面值1.8瑞士法郎。我国香港于199421520001231200771分别发行了贴全息图邮票的明信片(全套2枚)、《通用邮票小型张(第三号)》(图4)、《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0周年特别邮票》(6枚邮票及1枚小型张)。2008年,新加坡发行了1套生肖题材的《鼠年》全息邮票。其中,5元面值邮票采用鼠、猪交替变化图案;10元面值邮票则为鼠、牛交替变化图案。目前,共有澳大利亚、芬兰、白俄罗斯、匈牙利、加拿大、蒙古、波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过全息邮票。联合国邮局也曾于2003年发行过全息邮票,图案为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和联合国会徽,面值70美分(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