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邮票,又叫“激光摄影全息图邮票”,我国港、澳、台地区则喜欢将其称作“镭射邮票”。据《中国集邮大辞典》“全息材料”条目的注释:全息材料 用于全息摄影的感光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全息图邮票。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观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体发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两束光在感光片上迭加产生干涉,形成不同的位相,从而记录了整个物体的形象信息,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种邮票通常是将全息图片附着于纸基上,图案部分是全息影像,面值与铭记仍然印在纸基上,以求醒目。
1947年,英格兰拉格比市汤姆森·休斯敦电气公司的英籍匈牙利物理学家丹尼斯·伽博(Gabor)在研究如何提高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的时候,偶然发现:利用光的干涉现象可以记录并再现光波阵面的全部信息。由此,他提出了“全息”理论概念,即光波波前的全息记录与再现,由此形成的图像被称为“HOLOGRAM”。在希腊文中,“HOL
全息技术与许多科研成果一样,也经历过一段探索、发展、完善的过程。这其中,获得稳定的光源,是获取清晰图像的先决条件;而实现全息技术走出实验室、广泛应用到社会各领域,则又是一个摆在研究者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受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伽博最初获得的全息图像非常模糊,主要原因就是光源不能满足技术制作的要求,这也使得全息摄影理论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利用激光开发出的激光器问世,从而解决了全息图成像模糊的难题。1962年,美国的3位科学家(Leith、Upatnieks和Denisyuk)分别发明了“离轴全息技术”和“反射全息技术”,实现了三维物体的波前再现。但这一技术只能在实验室里通过激光照射物体显现图像,连普通意义上的大众化观赏都无法做到。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本通(Stephen Benton)发明了彩虹全息技术。他成功实现了“以白光显示为特征的全息三维显示”,彻底掀开了全息图的神秘面纱。采用此技术制作的全息图能在灯光或太阳光下显出绚丽斑斓的图像。自此,全息图真正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日后普遍采用的防伪、包装、电影电视拍摄、全息显示、全息存储、水下摄影以及军事侦测、侦察等众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971年,丹尼斯·伽博因首创全息摄影理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随后的10多年的时间里,以本通为首的众多科学家通过不断改进,使全息技术得以稳步发展。同时,模压方式批量复制全息图的工艺、设备日趋完善,为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形成的全息图产业化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息邮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