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中国传统节日登上邮政贺年片

 

除旧迎新,己丑“牛”年到来了。人们在用传统的方式贺岁、拜年、迎春的同时,又增添了一种新的祝福方式:寄赠“春节”邮政贺年片。新颖的《中国传统节日》明信片应运而生,为丰盛的中华传统文化大餐添加了一份佳肴,满足了广大群众特别是集邮爱好者在各传统节日到来时相互问候、祝愿的需要。

去年,兰州曾发行过一套四枚反映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的节日邮政贺年明信片,受到国内爱好者的欢迎。今年发行的《中国传统节日》以中囯邮政09贺年有奖明信片为载体,全套共七枚,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传统节日如此全面反映在邮品上,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明信片由甘肃省邮政函件局与甘肃封片戳研究会策划,兰州市邮政广告公司设计、印制、发布,编号为09-62010-13-0942。明信片背图采用甘肃省漫画学会副会长、原《甘肃工人报》副总编、著名画家朱志勇的绘画作品。

传统节日片图案新颖、色彩艳丽、内涵丰富、图文并茂、笔法流畅,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特别是在每个节日片上,都恰当地选用了名人名诗,珠帘壁合,突显邮品的文化品味:

“春节”片上,在外工作的子女回家过春节,给父毋拜年,亲人团聚,喜笑颜开。图中配以龙灯、狮舞、秧歌、放鞭炮等社火表演,呈现出热烈、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片左上方选用王安石的名诗《元日》,更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元宵节”片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拿着各色各样的花灯,喜气洋洋地“闹”元宵。花灯中,有“五星”、“牛”、“莲花”、“兔”、“鱼”、“福”等彩灯,寓意中华大地“牛”年吉祥、如意、福到、年年有余。片左上方选配卢照邻的名诗《十五夜观灯》,画龙点睛。

“清明节”片是一幅情景交融的诗配画:柳枝着绿,春日融融。远处,扫墓祭祖者携家踏春而行;近处,牛背上的牧童在为行人指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杜牧的名诗《清明》中的季节、气候、物候及意境:“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片右上方配陆游的《乙卯重五诗》,主图是龙舟赛,河面上“红星”与“绿龙”两个队已冲到其它龙舟队的前边,正努力操桨争冠。两支龙舟龙头昂扬、龙身骄健、队旗飘扬;舟上运动员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端”,即“开端”,意为夏日来临,农历五月为“午”,故合称“端午”,又名重五、端阳、夏节。民间过端午节有挂艾、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本片摄取龙舟赛场面,恰到好处地反映这一特定情景下的民俗民风。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也称为“七桥节”、“乞巧节”、“女儿节”、“七夕爱情节”。传说牛郎织女这一天在“鹊桥”上相会,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的节日。明信片图上:众多喜鹊凌空搭建一座“鹊桥”,朴实的牛郎用罗筐挑两个孩子携老牛来到天上与美丽的织女相会,场面十分感人。片右上方配杜牧的《秋夕》诗,再现神话意境。

“中秋节”又俗称“团圆节”。这一天的月亮分外明、特别圆,是亲人团圆的象征。我国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的故事,与“月”有关,片图则以此为画:寂寞嫦娥舒广袖,怀抱玉兔舞蹁迁,彩带飘逸,直奔月宫。片上方配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佳句已成为中秋之夜的千古绝唱。

农历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为重阳,是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叫“老人节”、“登高节”。明信片上绘有两位老人在山上开怀畅饮,反映了人们在这一天登高、赏菊、会友的习俗。片左上方配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

兰州市耿家庄邮局为配合这套明信片的发行,特地刻制了七枚连体(临)邮戳,供集邮者在节日当天加盖使用。已启用的有:春节戳日期为“2009.01.26.”,配“贴窗花”图;元宵节戳日期为“2009.2.9.”,配“闹花灯”图。耿家庄邮局为满足集邮爱好者的需要,还刻制了大年三十使用的“辞戊子迎己丑”、正月初一使用的“己丑大吉万事如意”宣传戳,供制作“交替”邮品加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