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音卡是明信片的一种。顾名思义,回音卡就是收件人在收到他人寄来的邮件、汇款后,用来填写并及时回复寄件人,表示相关邮件或汇款已妥收的一种专用明信片。
回音卡的问世初始阶段,是由地方邮政局自行印制或在其它邮资片上加字后出售的,所以回音卡最早发行的具体日期至今仍未能明确,根据回音卡收藏者所收集的资料和实物显示,最早使用的地方和时间依次为武汉市1994年3月18日的十二生肖礼仪明信片、常德市1994年4月10日、沈阳市1994年10月9日(国际邮政日)的“问一声平安”回音卡。
1991年邮电部在在修改“国内邮件处理规则”时取消了“回执”业务,理由是“回执”在寄退时寄件人难以妥收。为了填补取消“回执”业务的空白,1995年前后国家邮电部分别在湖南、浙江、贵州等部分地区试用回音卡业务,在邮政创收、方便公众用邮、宣传精神文明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于1995年9月19日发出《关于修改国内邮政业务规章有关规定的通知》,规定第十一条为:“开办‘中国邮政回音卡’业务”,该规定自1995年11月1日起施行。
1999年8月20日,国家邮政局正式发行1枚三角形邮资图的回音卡,更引起邮人的极大兴趣。此卡由苏海一设计,河南邮电印刷厂印制,据说是为了祝贺"一展一会"(1999年8月21日-30日为'99世界邮展,8月23日-9月1日为第22届万国邮联大会)的举办和召开而发行。卡背印有"五女传书图",乃万国邮联的徽志。邮资60分,售价85分。发行首日,注意的人不多,加上发售不及时,故首日实寄卡较为少见。
回音卡初期的使用(1994年—1999年12月),采用的是粘附寄出、单程收费、收到后寄回的使用程式。所以早期已实寄的回音卡很多留下了用钉书机封口的痕迹。双程寄递与单程收费的矛盾引起注意和重视,由此国家邮政于1999年12月8日下发“国邮政字(47)号”文件,规定“回音卡不得粘附于邮件上寄出”,“回音卡一般应由各局营业窗口提供”,“也可以由投递员出班时携带出售”;“回音卡一般应由用户投入信筒(箱)内”,“用户交寄邮件时,将回音卡粘贴予邮件封面或钉在邮件外部要求附寄的,邮局应不予受理”。这是回音卡使用办法由繁从简的改革,双程寄递与单程收费被明令禁止,同时国家邮政又于2000年恢复“回执”业务,同时规定:“非国家邮政局印制发行的回音卡,自2000年7月1日起停止销售。” 各地印制的回音卡迅速“退隐”,回音卡邮资片被作为普通明信片使用,虽然回音卡仍有使用,但性质与意义已今非昔比了。
回音卡的品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邮政局发行的,1999年已出1种。今后随着业务的推广,有可能继续发和行其他品种。二是从1994年起由地方印制的。地方印又分两种类型。1、利用邮资片加印者:①利用1994年贺年片的获奖纪念片,在背面加印“回音卡”;②利用1995年贺年有奖明信片,在其正面加印“回音卡”;③利用“玫瑰片”加字;④利用“牡丹片”加字。后两种背面均加有图案。2、专门印制的:以上都在卡上印有发行单位;另有无发行单位。专印卡的背面大都印有各种图案,未印者图案的很少。有些卡的图案是结合"回音"这一主题而设计的。
专印卡上的有关项目也分两种:一种是单向性的,只有收件人填写的项目;另一种是双向性的,寄件人或收件人都可选用,这种办法符合普遍服务的宗旨。同时多附有“用户留言”(印在正面或背面),可起到简短的通信作用。
作为集邮而言,回音卡是明信片之一种,与JP、FP比较,更具有邮政意义,宜及时收集(特别是努力收集地方印制的)。 在回音卡的研究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如回音卡的性质、定义、品种、资费、使用方法的变化、项目不同的表现形式等。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