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不多见的“岩羊”自制极限片

     

     分类地位:岩羊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岩羊属(Pseudois)的唯一种,因喜攀登岩峰而得名。又名石羊
     形态特征:岩羊中等体型,体长1.15~1.65米,尾长10~20厘米,肩高75~90厘米,体重25~80千克,雄性比雌性大;头较小,眼大,耳小,颏下无须;雌雄均具角,雄性成体角粗但并不长,两角的基部接近,双角呈“V”形,向后外侧弯曲,外表具不明显的横棱,长达80厘米;体背面为棕灰或石板灰色带有蓝色,与岩石的颜色极相近,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的前面为黑色。

    种属分布:岩羊有3个亚种,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 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北部、新疆南部、陕西等地,以及毗邻的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地区。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夏季结成十至数十只的群,冬季则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由1只或数只公羊率领。主要在黄昏活动,常有1只或几只公羊立于高处突出的岩石上瞭望,当敌害开始接近时则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由于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故不易被发现。夜间及中午在岩石或岩石旁休息。晨昏到小溪边饮水。以草、小灌木、苔藓为主要食物。9月交配。 春季4~5月产仔,每胎1~2仔。岩羊皮坚固耐用,可缝制服装,肉味鲜美。
    岩羊Pseudois nayaur系青藏高原特有种,在我国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西部等地,还向东北延伸分布至黄土高原。目前,其广大分布区的环境仍处于相对原生状态,资源储量颇为可观,是很有开发前景的动物种类之一。
    资源及其分布 国内岩羊资源考察在局部地区已做了一些工作,早在六十年代初,青海省就组织了资源动物普查,查明全省岩羊资源储量约120万只,平均栖息密度为12.2头/平方公里(李德浩等,1989);之后,任军让等(1990)在青海玉树果洛地区进行了岩羊专题研究,测定平均密度为3.4头/平方公里,其中在宗伏可达5.8头/平方公里,此外,郑生武等(1989)在甘肃祁连山,测定岩羊平均密度为3.30头/平方公里;朴仁珠(1989)估算西藏资源储量约为4.2万头;有关新疆昆仑山---阿尔金调查散见于一些兽类区系资源文献中(钱燕文等,1965;Schaller er al ,1987;谷景和,1987;阿不力米提,1989;冯祚建,1991);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科院新疆综合考队曾对南疆兽类做过全面考察,其中就且末,若羌的有岩羊皮张收购做过简要记述(钱燕文,1965)。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地区组织过几次综合科考,曾对岩羊的栖息环境、生存状况及种群密度做过初步考察,估计阿尔金山保护区4.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岩羊万余只(谷景和,1987)。据Schaller(1978)在塔什库尔干保护区考察结果,在玛尔洋地区其密度为2.2头/平方公里,在热斯喀木仅为0.2米头/平方公里。新疆 昆仑—阿尔山岩羊分布范围为28万平方公里,初步估计其资源储量为5-8万,塔什库尔干为其分布区西北界,昆仑—阿尔山北麓海拔2000-2500米为其分布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