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驼峰航线”邮史初探

 

    “驼峰航线”,是二战期间世界著名的国际空中航线,也是当年维持中国与盟国联系唯一的一条空中交通线。

    “驼峰航线”有关航空邮政方面的资料极其匮乏,很多学者的专著均侧重于军事方面的论述。为什么将航线冠以“驼峰”名称?众说纷纭。而笔者认为,因航线“弯曲似驼峰”的说法,比较切合实际。

    “翻越喜马拉雅山”是很多文章中的普遍说法。要知道,越过喜马拉雅山即意味着进入西藏,但“驼峰航线”并不经过西藏。一些较为权威的文献,也都没能将当时的航线说清楚,没留下可靠的史料,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就在“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的紧急关头,中国政府向美国当局求援,要求帮助开辟一条“维持对中国援助的空中运输线”。美国当局与英、印、缅等盟国共同洽商后,决定由美国空运总队开辟这条新航线。据《中国抗日战争全书·外交卷》记载:“新的航线是由印度的汀江出发,途经缅甸北部的密支那,然后经云南飞往昆明。”航线前后开辟两次,这第一次的走向史称“南线”。

    1942年5月至6月,援华物资和国际航空邮件都是由这条航线运送。航线不必飞越喜马拉雅山。“缅甸战役”结束后,盘据在缅北密支那和八莫的日本空军第五飞行团时时打击航线上的美军运输机,尽管驻印美国第10航空队努力护航,仍损失严重,迫使美军不得不将航线北移,尽量躲开密支那和八莫的日本飞机空中攻击的范围。此移北的航线才是今日称谓的“驼峰航线”:“飞机从印发阿萨姆邦的汀江机场起飞后,向东北飞32公里到达杜姆杜摩导航台,然后改向98度,飞 185公里到缅甸的葡萄上空,改向106度飞329公里到云南程海上空,再改向129度飞273公里直达昆明,全程819公里。”(引自《中国抗日战争全书·经济卷》)。图1是“航峰航线”示意图。

    “驼峰航线”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线。飞机在飞往葡萄途中,有一段航线必须沿着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南麓”飞行,航线全是海拔5千米的高原地带,强气流,低气压,以及经常遇到的冰雹雾霜,让飞机随时有坠毁或撞山的危险。当年这地段的飞机残骸居然连绵一百多公里,飞行员给它起了一个非常残酷的名字叫“铝谷”。越过高黎贡山,进入云南地界,更是崇山峻岭,地势崎岖,一旦飞机出现故障,几乎难以找到一块紧急迫降地。飞行员即使跳伞,在荒无人烟、毒蛇猛兽出没的深山老林也难以生还。

    图2是台湾集邮家何辉庆教授收藏之“驼峰航线”实寄封。1943年3月8日从印度加尔各答寄中国昆明,于3月19日到达。                                                               

    据一些文献记载,“驼峰航线”大约在1942年5月左右开通。那么,最早通过“驼峰航线”运送的邮件应该是什么时候呢?

    中国航空公司是承担“驼峰航线”邮件运载业务的机构。它原是只有很少的几架飞机。1942年6月2日签署《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又称《中美租借协定》)以后,从美国援借到一批运输机。并且,1942年6月25日,又“将欧亚航空公司机师调至中国航空公司”帮助飞行“驼峰航线”。故笔者认为,中国航空公司承办“驼峰航线”航空邮路,应在1942年6-7月间。

    印度汀江位于萨地亚西南34英里,为中国航空公司的专用机场。《中华民国卅二年度邮政事务年报》记录了中华邮政与盟邦各国开通以下直封邮件总包:“重庆及昆明寄迈阿密、伦敦、里斯本、纳塔尔和汀江”。从国内寄出的国际航空邮件都经由汀江转口。

    援华物资夜以继日地通过“驼峰航线”运往昆明。据说,最紧张时,巫家坝机场每分钟就有一架运输机起落,成为全球当时最繁忙的机场。当年,中国政府动员了几十万劳工在昆明附近抢修了很多机场,如:呈贡、宜良羊街、杨林、嵩明、沾益等机场,供“驼峰航线”的飞机使用。1942年8月25日,日本陆军部制定的《目前形势下的陆军作战准备》文件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可能范围内,须要在印度洋上有效地实施海上破坏交通战。为了切断援蒋运输线,特别是为了切断对华空中通道,预料可能出现须要从缅甸对印度东部局部地区作战的情况,为此做好准备至为重要。”

    由于中国远征军和英美盟军的凌厉攻势,驻缅日军未能实施其作战计划。“驼峰航线”继续发挥空中桥梁作用,直到抗日战争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