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集邮报》先后刊登了关于中国近代邮政的探讨文章,不由让人想起赫德其人。
赫德(Rebert Hart,1835-1911),爱尔兰北部贝尔法斯特人。学校刚毕业便来到香港,在港督兼驻华全权公使包令手下当一名小职员。年轻肯干,喜欢多方面发展,遇事常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很得包令和当时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也是英国人)的赏识。不久就派他做粤海关副税务司,接着又调他到上海江海关任税务司兼总巡。
咸丰十一年(1861),李泰国要回英国度假,建议赫德代理总税务司职务。这年夏天,赫德代表李泰国到北京谒见清总理大臣恭亲王奕诉,向他提出了“仿照西方创立国家邮政”的建议。但当时清廷被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闹得焦头烂额,不遑他顾。直到同治五年(1866),赫德已经接替李泰国出任海关总税务司,再次建议中国宜早兴办铁路、轮船及邮政、电报等事。此时,太平天国已经平定,北方的捻军也基本肃清。就在这年冬天,总理衙门授权海关试办邮政。海关总税务司署奉到命令,便首先在上海、镇江海关及北京总署内兼设邮务办事处,虽然范围仅限于各国在华使节以及各口岸税务司与总税务司间往来文件,但总算是中国近代邮政顺利地有了开端。
到光绪二年(1876),这项试办邮政才有进一步扩展,其他地方的海关也设立了邮务办事处,同时并准许收递民间寄交各通商口岸的信件。再过二年,为光绪四年(1878),海关一次云龙邮票(即大龙邮票)问世。全国各地已有北京、天津、烟台、济南、牛庄等十几处设立邮务办事处;海关试办邮务的工作也逐渐具体化。至此,中国近代邮政已渐具规模。
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赫德拟订开办中国邮政章程,总理衙门即据此奏准,邮政正式成立,赫德任总税务司兼总邮务司。京都总税务司署中寄信局改为邮政总局。试办时期各地之寄信局都改称邮政局。中国邮政于是由试办时期进入海关正式兼办时期。
从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开始,到1896海关正式兼办邮政,先后历时三十年,赫德始终参与其事。历来人们对赫德的评价毁誉不一。毁之者以为其人代表帝国主义的利益控制中国的经济、交通命脉,是中国海关、邮政的“洋掌柜”。誉之者则赞颂他“综关榷者四十八载,创办中国邮政,建设沿海灯楼……立中华不朽之功,膺世界非常之誉”,并在上海外滩为他树立铜像(抗战中被日本侵略军拆毁运回日本制造枪炮了)。平心而论,赫德居中国四十余年,醉心中国文化,关心中国事务,《清外史》说他“居北京久、常着满清衣服、延翰林院名公课其子读,其子亦能作八股试贴,并工小楷”。清末名相翁同和在日记中载:“赫德来见……因与痛谈,彼亦了了,此人可用也。又彼熟于孟子,旁及墨子,奇哉!”“晤赫德,伊言:‘四十余年食毛践土(所吃的食物,所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是旧日官吏对帝王感恩之解),极思略助中国自强,前后书数十上,无一准行者,大约疑我不实不公平。今中国危矣,虽欲言无可言矣……’其言绝痛,有心哉,此人也。”翁同和那时是清廷当权人物,支持光绪维新开改的主张。赫德所言,主要是从一个外国人旁观所见,希望中国实行新政,以图富强。所以翁才认为赫德此人“奇哉”、 “有心哉”。就连对赫德并无好感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也说赫德“心虽深狠,而贪恋薪俸,颇为努力”,说明了赫德对清廷还是十分忠诚,同时也很肯做事的。这一点从赫德竭力主张创办中国邮政一事也可证明。中国邮政由试办而至正式开办,其间沿续了三十年之久,种种阻力,有来自朝廷大臣的,有来自地方官员及民间各种势力的,还有来自外国在华不同利益的。但赫德以坚毅无畏的意志,稳健而审慎的策略,坚信“将来必有一日可见国家邮政之广泛推行,且深为人所赞许”。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赫德因病请假回英国治疗,对于他手创的中国邮政仍念念不忘,提出一系列改进工作的建议。这时,他已是七十开外的人了。
今天,中国邮政已经遍布全国城乡,人们享受着它的各种便利,几乎不可一日缺。饮水思源,我们还是应该感谢这位碧眼黄须的英国人。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