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瑞士引进的邮票全自动模削打孔机(APS)系统,可随邮票印机同步打出圆形或其它异形齿孔。这种打孔新技术,于2002年被应用于“普30”邮票上。4年来,除集邮界已发现齿孔下残留背胶膜(背胶膜未被削透)和齿孔“拉长变形(水滴形)”外,最近笔者又发现该“普30”票出现了“模削断齿”现象。
如图,当相邻两孔之间的“齿”被模削断裂,即为“模削断齿”。笔者是在10分“7D”和1.50元“6D”(喷码)两种全张票上发现的。“断齿”均出现在横向齿孔与竖向齿孔相交处的上方的一个“齿”上;从第1~10(或11)列竖向齿的每一横向齿孔交叉处的上方“ 齿”上都会出现,呈规律性分布。当竖向齿孔分撕后,其“断齿”部位的那个“齿”,必定留下凸起的齿状光滑弧线,与其周围分撕后的齿缘发毛的“齿”,形成明显的差异。
“断齿”现象有显有隐。明显的,如图中放大部位,完全断裂;隐显的,“断齿”程度细小。
“普30”10分“7D”喷码票是2005年12月发行的,1.50元“6D”喷码票是2006年1月发行的。这可能是同一部APS机在2005年末至2006年初这段时间内所为。在喷码为A、B、C三种流水号类别的“普30”邮票中,均未出现“模削断齿”现象。
笔者分析认为,这是人工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所形成的质量问题。研究“断齿”特征,有助于我们了解邮票的印制工艺。但“断齿”并非是区分版式、版次的依据,它仅仅是一种“趣味品”而已。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