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齿尺是测量邮票齿度的专用工具。目前,我国一般集邮者使用的多是某些集邮公司制售的精确度为0.5度的模拟式量齿尺。尽管有权威人士声称:“邮票齿度是测量出来的,不是计算出来的”,但实践已经证明,对于我国发行的许多邮票来说,如果仅仅用这种精度为0.5度的量齿尺而不辅以计算等其他手段,是很难准确测出其齿度的。
有兴趣者可找一把如上所述的量齿尺,测一下预报齿度为13度的《孔雀》《楠溪江》《边陲风光》等邮票的50毫米边。测量时,该边齿孔与量齿尺上任何度数的模拟齿孔均不能完全重合。相比之下,与13和12.5度模拟齿孔的重合程度好于与其它度数模拟齿孔。但是,仅凭肉眼观察量齿尺与13和12.5度模拟齿孔的重合程度则又难分伯仲。因此,很难判定其齿度到底应该是13度还是12.5度。若用同样的量齿尺测量所有27毫米边上有18个齿孔或者30毫米边上有 20个齿孔的那些邮票的齿度,它们的齿孔与13和13.5度的模拟齿孔的重合程度也差不多,也很难确定其齿度是多少。由此看来,0.5度模拟式量齿尺真的是“廉颇老矣!”
用现有国产量齿尺难以确定我国某些邮票的齿孔度数,给集邮者在邮票的收集、研究和辩伪等诸多方面带来不便。常言说:“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关生产商和经销商应该积极向广大集邮爱好者提供精度较高、性能先进、易于操作、价格便宜的新型量齿尺。
事实上,除了使用精度较高的量齿尺之外,更为简单的办法是让邮票印制部门,在印制邮票时多采用那些用精度为0.5度的量齿尺容易区别的齿孔度数。笔者从实践中发现:齿孔度数的精确度为0.5度时,按设计齿孔数目计算出来的齿度与标称齿度的绝对误差小于0.16度时,邮票齿孔与量齿尺上不同齿度模拟齿的重合程度才易于区别。例如,在25mm边上打13、15和17个齿孔时,按公式计算的齿度(精确到百分位时)分别是10.40、12.00和13.60度,标称齿度应该分别是10.5、12和13.5度,计算齿度与标称齿度的差值分别是0.1、0和0.1度。测量时,用肉眼就很容易根据邮票齿孔与量齿尺上模拟齿孔的重合程度判定邮票齿度应该是多少。
经过仔细计算,笔者编制了一张表格,表中“齿数”栏内有下划线的黑体数字所对应的“长度”与“齿度”是最佳组合。这种情况下,邮票齿孔与标称齿度的模拟齿孔完全重合。其余数字对应的组合是较好组合,邮票齿孔与模拟齿孔重合较好,精度为0.5度的量齿尺能够正确判定。但“齿数”栏内有“/”的,其对应组合则不宜采用,因为这种情况下,邮票齿孔与量齿尺模拟齿孔重合程度的大小难以判断。从表上可以看出,40mm边上安排任意一种齿度都不会有问题;但36mm边可供选择的齿度就不多。10度、12度和14度齿对边长规格的适应性比较强,如12度齿,表中所列长度中仅不适合26、31、36和44mm的几种;12.5和13.5 度齿孔的适应性就差多了。
我国量齿尺的精确度应该提高,邮票齿度的设计安排亦应兼顾量齿尺的精度。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