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英女王头像让她爱上集邮

英女王头像让她爱上集邮
邮龄近30年的小芳说,改革开放前集邮是一件奢侈的事

  本报讯(记者 陈惠婷) 最近,《南海集邮》主编小芳很忙碌,除了日常工作,她还忙着将“改革开放三十年”青少年集邮大赛的47份作品送交到广东省参加评选,优秀的作品将参加全国巡展。

■小芳的一套组编邮票《降落伞》曾多次获奖。 本报记者 訚洪 摄

为奶奶读信爱上集邮
  这位邮龄近30年的“邮痴”说,在改革开放前集邮是一件奢侈的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小芳的爷爷到香港谋生,与内地亲人通过信件联系,由于父母工作没空、奶奶不识字,读、写信的重任便落到了三年级的小芳身上。“当时一看到信封我就很高兴,又看到英女王头像了。”小芳说,邮票的图案、色彩让她着迷,于是她将邮票剪下来存到罐子里。“集邮是当时许多人的精神寄托。”
  读初中后,她通过各种方式存钱买邮票。每个寒暑假,她都会到佛山民间工艺社打假期工,剪纸、扎花灯、手表线、贴药盒挣钱买邮票。在日常生活里她也很“寒酸”,家里给4分钱早餐钱,她每天吃2分钱一个的花卷,省下的2分钱存起来,虽然一个星期下来也只能买到一张8分钱的邮票,但是小芳仍乐此不疲。
   “不过那个时候全套难求。”小芳回忆,当时一套邮票一般有4张,前3张都卖8分钱,最后一张却卖7角,因为价格太贵很多人都买不起,所以,那个时候集的许多邮票都缺了最后一张。

初中时偷偷摸摸交易邮票
  初中的时候,小芳已经摸出一些集邮的道理,通过学习邮票知识,例如根据年代、构图、印刷质量等有意识地集邮、换邮。除了跟同学换邮以外,她每个周末都到邮局转转,“我把邮票放书包里到邮局找同行,等双方都亮货同意了就交换。那时候怕被‘红袖章’抓到,我们只得偷偷摸摸交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邮局外面开始有人摆摊,光明正大地卖邮票,换邮票。1980年代末,邮局设立了柜台,专门提供预定和售卖邮票。1995年后,中国的邮票市场很旺盛,1997年,香港回归纪念邮票发行更掀起了一个大高峰,之后中国邮票市场逐渐下滑。

组编邮票属于再创作
  “邮票除了文化属性外,还带有经济属性,”小芳说,只有题材贴近生活,经得起时间沉淀的邮票才最具有价值。每一套邮票都是一门学科,只有掌握了邮票背后的学问才能认识邮票的价值去组编邮票。从集邮到组编邮票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小芳有不少珍爱的组编邮票,但是她只参与过一次正式邮展。2004年,她的一套《降落伞》邮票在佛山市邮票展演中获得金奖和特别奖,2005年获得广东省邮票展演金奖,2006年获得德胜杯全国专题集邮展银奖。
  1993年小芳加入佛山市集邮协会,2000年加入南海集邮协会。现在,她已身兼三职:南海集邮协会常务理事,《佛山集邮》编辑,《南海集邮》主编。在她的推动下,2006年,南海邮协和邮政局合力筹建了禅城少年邮局、南海少年邮局,将集邮的知识和乐趣带到了4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