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童话寓言与成语典故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童话、寓言与成语典故的原文都属叙述类的文学作品。它们最接近儿童的生理与心理,也最为儿童所喜爱。新中国邮政紧紧抓住儿童的这种身心特征与需求,发行了邮票《咕咚》、《小鲤鱼跃龙门》、《安徒生童话》、《刻舟求剑》和《成语典故》(一)等。可童话、寓言与成语典故之间究竟有哪些差异呢?   

     所谓“童话”,是以儿童所理解的人或物作为描写对象,通过饶有兴趣的情节,创造出一个可以突破时空与客观规律制约的境界。从题材看,童话通常以儿童所能理解的人或物来描写对象,往往把器物或动植物等拟人化为主人公。从内涵看,童话一般较为浅显,毕竟它的阅读对象是儿童,不宜偏深。童话《咕咚》故事浅显教育儿童认识任何事情必须调查研究,不能听信流言、以讹传讹的道理。从情节看,童话却相对复杂曲折。《皇帝的新装》的情节就较为起伏,在必要的情节主线之外,渲染了不少细节:骗子如何织,新衣如何美,君臣如何看,市民如何说,国王如何巡。让儿童读来饶有兴趣。从篇幅看,童话一般较长。一篇《海的女儿》,何止《刻舟求剑》的十来倍?从结局看,童话一般不点主旨,而是让儿童从童话的有趣情节中去自己理解,甚至是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而所谓“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从题材看,寓言可以是人事,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因此寓言与童话的题材大同小异,只是童话比寓言更广泛而已。从内涵看,寓言较为深刻。《刻舟求剑》只有读完全文,人们才能知道其意在讽刺地点变而“法”不变的人。从情节看,寓言较为简单。《刻舟求剑》只讲了一个非常简洁的故事:涉江—落剑—刻舟—入水,只此而已,不枝不蔓,毫无细节可言。从篇幅看,寓言一般较短。《刻舟求剑》的文字如用文言计算,才六十来字;如翻译成现代文,也只有110左右。只需一两分钟,就使读者受到某种哲理的训示。从结尾看,寓言有的直接点明寓意,有的不点,《刻舟求剑》就在点与未点之间。在讲完故事之后,作者反问道:“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就点明了它的劝诫目的与讽刺特性,但其具体意义并没有说明。因为正如此,寓言固然适用于儿童,但它同样适于成人阅读。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少数是三字,如“莫须有”,之类,也有多于四个字如“桃李满天下等等。典故是文献典籍中曾出现过的词语或故事。成语很多与典故有关,故称成语典故。这样,成语典故就包括了历史事实、古人原句与寓言传说。正因其中包含了寓言,所以有的成语典故就与寓言合而为一了,以致现在人们实在是难以分清哪是寓言哪是成语典故了。去年发行的《成语典故》(一)所涉及的,其实都可看作寓言,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或历史散文中用来说明某个道理的“论据”,可视作一种特殊的比喻。“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比喻只知道盲目地模仿别人不成,反而失掉了自己固有本色与技能。“滥竽充数”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聊以充数。“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第三者因而得利,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的恩怨,而应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只有“叶公好龙”源于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讽刺了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质畏惧的思想作风。而最早发行的寓言邮票《刻舟求剑》,却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与《成语典故》(一)的上四则其实同属一类,只不过《刻舟求剑》发了四票而《成语典故》每则寓言只发了一票“两图”(每则成语典故都是两场景叠合)而已。

    不论是童话,寓言还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成语典故的原文,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富于幻想,惯用夸张、譬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以简明、朴素而有力的语言,充分表现劳动人民在生活和斗争中的勤劳、机智、勇敢、坚强的意志和美好的理想与愿望。它们表现在邮票上,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美好情操,增长青少年的文化知识,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