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明信片为何渐渐失去往日的光华?

如果问我当初接触第一张明信片时什么反映,三个字:很好奇;如果问我第一次寄出明信片时是什么心情,三个字:很慎重;如果问收到第一张明信片时什么体会,三个字:很激动。如果问现在看到明信片时有什么感觉,三个字:没感觉。
1897年10月1日,大清邮政首枚邮资明信片发行,邮资图下印着“邮政明信片”5个字,从此明信片一词渐渐被国人熟知,并慢慢演化成人们表示对亲属和友人问候、祝贺的一种载体。每逢佳节,给亲人或朋友寄一张明信片,借以传递问候和祝福,是一件很美好很有品位的事。
记得国人真正普及明信片,好似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每逢佳节倍思亲,当初,每到新年、春节等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每到朋友生日、喜得贵子等关键时候,人们都会买一张精美的明信片,然后仔细考虑如何把最美好的话语写在上面,传递出去,给亲人和朋友带来快乐和问候。很多时候,为了一句温暖的话,甚至会思考好几天,因为这句话或代表亲情,或代表友情,或代表爱情,一张明信片虽然价比鸿毛,但所表达的情感是足以抵万金的。
内容和形式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明信片也不离外。开心的话想好了,人们还要考虑如何把自己最拿手的书法展示给对方,当然,自己最擅长的往往也就是要显摆的。为了展示书法的功底,很多人会在旧报纸或草稿纸上反复操练,对要说的那一句话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书写,止到达到自己的满意,然后小心翼翼地最后定格在明信片上。这种小心,表达对亲人的尊重心情,这种谨慎,表达对朋友的真挚友谊。
如果收到亲人和朋友的明信片,是一件比喝蜜还甜的事情。看到明信片,好像看到了亲人的笑脸,听到了朋友的关爱。一张明信片就像一剂兴奋剂,足以让一个人兴奋一多时。品味和欣赏之后,很多人是舍不得随意丢弃的,收藏是很多人的真正选择。过一段时间,再翻出来看看,这张明信片已不是一张纸,而是变成了一壶温馨的老酒,它会让你欢喜让你醉。
如今,又到新年了,又有明信片寄来。从外表看起来,2008年的第一张明信片,似乎比2007年的来得更早,制作也更加精美。拆开,翻看,除了签名是草草的手写,其他都是印刷体,如果几个人一起收到同一个人的明信片,你会发现,内容是完全一样的。读罢,无味,随手丢进身边的垃圾篓,只留下一个感觉:这个人没有忘记我。
从明信片上干巴巴的内容和草草的字体中,读不出真情,读不出友谊,读不出温馨,读不出开心。这和手机上转发的问候信息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粗心的人转发手机信息时,可能会忘记删掉别人的名字而闹笑话,明信片上不会,但从草草的字体看,所表达的意思与转发别人的信息没什么不一样。
明信片变得庸俗了,这是给人的第一感觉。它已不在是人们传递情感的最好桥梁,而变成了一种应付的差事。反正买几张明信片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于是,机械地买,机械地写,机械地寄,机械地收,你给我一张,我给你一个,俨然像是生活中的凑份子。当然,如果忘记回寄,也不会有谁太在意。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明信片变得如此无味?可能是现在有了更快捷的通讯方式,也可能是人们工作的节奏太快怕费事,也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需要这么简单的表露。这应该都不是准确的答案。到今天,人们冷漠地对待明信片,只能反映一个问题:爱心正在日益残酷的竞争下慢慢流失。
其实,明信片并不过时,他所表达的内容是其他通讯方式都无法实现的。手机的信息,读得了内容读不到你的手温,电话的问候,听得见声音听不到声音背后的含蕴。唯有明信片,不但有温度,而且有风度,人们有什么理由要漠视她?新年要到了,打开我们的心,放开我们的思绪,想出最甜蜜的话语,拿出看家的书法,把自己的美好祝愿送出去,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对我对他对你,都会带来一份好心情。
请不要忘记明信片,因为她曾经繁荣过我们的文化生活,请不要机械地使用明信片,因为她承载了太多的内含,请不要让她失去往日的光华,因为她还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请不要把她无情地放进博物馆,因为现在她至少还不算是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