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千童镇——中日友好之源

千童镇——中日友好之源

    这是一枚普通的邮政日戳(图1),却见证了中日友好之源。

千童镇位于河北省盐山县南部,由徐福东渡而得名。公元前209年秦方士徐福受秦始皇之命为其求长生不老之药,徐福在饶安邑(现在的千童镇)征召、集结、训练数千童男女、百士后,东渡扶桑,一去不回。徐福东渡日本后7年,为了安抚民众,绕安邑始称千童县。唐代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载:“饶安县,本汉千童县,即秦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后改为“旧县镇”,1993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千童镇”。

由于徐福带领数千童男女、百工东渡日本不回,千童城的人民因怀念亲人,每逢甲子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都会举行“信子节”。其初衷是为了将远渡东洋不归,客死异乡的亲人的魂灵招回故土,呼唤亲人“魂兮归来”的祭祀活动,后来演变成了以娱乐为主旨的民间文艺表演,变成了一种民俗,一种文化。

信子节上主要的道具“信子”,其造型初为高台,后用铁棍、木杆绑成架子,杆顶搭舞台,台上童男、童女表演出各种各样的造型。木杆下端架子上有重物固定,36名壮汉抬着,踏着鼓点在千童五街游行演出。现在则用汽车底盘焊接十几米的铁架,在架子上端搭成舞台,童男、童女在其上表演。2008年千童信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枚小小的邮戳,记载了中日友好之源,信子更是承载了人们对东渡亲人的怀念。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了“徐福乘槎竟不回,三千子弟老蓬莱。至今两岸留佳话,花萼城村次第开。”的诗句(图2)。2008年是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30周年,愿千童镇能够成为中日睦邻友好的纽带,千童信子拉近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