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聚焦博博会 搭建新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平台

  来源: 弘博网

  原标题:聚焦博博会 | 创意、创新,搭建新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平台

  上期聚焦“博博会”,弘博网放眼国际,梳理近年来国际合作的大趋势下,中国博物馆在建立全球合作关系、提升中国优秀文化世界影响力的努力和成果。

  本期聚焦“博博会”,弘博网将从博物馆日益贴近民众生活、探索拓展传统社教活动等角度出发,解读新时代,博物馆为全民搭建文化大平台。

  随着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国家近些年对博物馆的投入不断增加,在运营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许多博物馆“公众”意识逐渐开始觉醒。在努力办好展览的前提下,不少馆开始主动寻找和创造与公众相处的新模式。努力将博物馆这一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打造成全民共享、文化交流之所在。

  吸引社会关注,走进日常生活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数量的增长,国家对博物馆免费开放投入力度的增大,以往“养在深闺”的博物馆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知晓。特别是在十九大之后,国家对民众文化生活的关注度持续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如何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历史文化,成为近年许多博物馆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博物馆“公众”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已经不再满足于通过传统馆内展览与观众沟通交流。别具创意的流动博物馆、形式新颖的文博类综艺、纪录片,在跨界合作、媒体助力之下,博物馆已经开始悄然走进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流动博物馆”

  2017年12月,成都首条地铁环线——7号线开通,作为成都市最著名的地标之一,金沙遗址博物馆“入驻”地铁,馆中重要文物“太阳神鸟”金饰和十节玉琮巧妙地融入环境,成为“金沙博物馆”站的重要装饰元素。站内两侧墙面以丰富的古蜀文化元素装饰,古蜀先民祭祀、耕种、渔猎、抗争等情景被生动的展现。地铁车厢内用大祭司、黄金面具、神鸟等古蜀元素为乘客们打造出了一个移动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在乘车的间歇,所有乘客能随时随地了解金沙的历史与文化。

  同金沙遗址博物馆打造流动博物馆的思路类似,广东省博物馆也在积极创造走进民众的机会。2017年8月,广东省博物馆在白云机场航站楼负一层搭建了全国机场首个大型“丝路主题”公共艺术空间“海天走廊”。旅客在穿梭行进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参观文物、观赏3D复原场景等内容,了解丝路发展的历史。同时,借助技术的帮助,观看者还能穿越时空,观赏到未来丝绸之路的景观。每一位在白云机场旅客都能在旅行的过程中,完成一次从穿越古今的观赏体验。

  作为一名普通的博物馆爱好者,如果你无法幸运地体验到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化地铁,无法到广州白云山机场实际参观“海天走廊”,那么这次福州第八届“博博会”将为你提供难得的机会。在此次“博博会”期间,有305家博物馆会在现场开设相关展位,其中包括76家非国有博物馆。在展会期间,你能有机会与更多博物馆进行“亲密”接触,有机会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

  文博综艺与高分纪录片

  在本次“博博会”期间,今年年初大热的文博综艺《国家宝藏》主创团队,会来到“博博会”现场,进行主创分享会。同时,热门文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文物修复专家,也将莅临“博博会”现场,带来“文物修复与文物知识”主题公益讲座。

  2016年年初,《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大火,使得“深宫”中的文物工作者第一次走进了大众视线,同时也引爆了年轻观众关注文物、走进博物馆的热潮。在90后、00后聚集的B站(哔哩哔哩视频网站),此部纪录片的播放量达到390万。在弹幕留言中,昔日里不为人所熟知的文物修复师,成为了时下年轻人所崇拜的偶像,博物馆中的日常琐事、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借助纪录片的传播,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关注。

  2017年,被电视界称为文化综艺节目元年,大量文化类综艺引爆普通观众的关注。在这一年年末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与观众见面,这档明星担任护宝人、馆长研究员参与解读、借助灯光舞美技术,为观众立体呈现国宝故事的节目。同期,《如果国宝会说话》5分钟系列国宝文物纪录片,在央视黄金时期与观众见面。跨越千年的国宝、清新文艺的讲述方式、严谨客观的文案、文物自述的形式,又一次引爆许多纪录片爱好者、年轻观众关注文物、走进文物博物馆观看展览。两档节目激起了许多观众到博物馆“探宝”热潮。

  据统计,2018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遗址公园和古村落的参观人数与2017年同期相比都呈现出不同幅度的增长。如河北博物院同比增长59.6%,安徽博物院同比增长约50%,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同比增长40.13%。随时随地可以看的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亲民易懂的讲解和分享,对观众来讲博物馆已不再是昔日高冷的“庙堂”,逐渐成为走进公众、知识分享的平台。

  满足多元文化需求,提升社教活动质量

  在主动迈向社会,于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镜头关注的聚光灯下释放自身魅力的同时,近年来博物馆也十分关注自身馆内公众教育活动的丰富与拓展。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面向观众推出高质量的文化讲座、面向不同年龄段观众的社教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配合馆内历史文化展览开展相关主题讲座、儿童教育活动之外,许多博物馆纷纷开始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拓展性尝试。

  2018年暑期,首都博物馆联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推出的“护航计划”首博文化使者“读城”公益项目,是在首都博物馆原有精品社教活动基础上发展而来。多年来,首都博物馆所开展的“读城”项目,一直致力于为初高中学生提供了解、学习中华文化的平台。

  随着这个专题项目开展的深入,博物馆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国内留学少年这个群体。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这些将要出国留学的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动手参与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内涵。从少年儿童,扩展到将要出国深造的学生群体,首都博物馆在已成熟社教课程体系上进行拓展创新。在关注青年人三观树立、成长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他们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让世界了解北京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中国,使得博物馆自身为文化发声能传播的更远。

  在打造社教品牌课程的基础上,将博物馆内的社教活动进行丰富和拓展,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浙江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下简称丝绸博物馆)在发展思路上与首都博物馆有相同之处。2017年,为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化部等部门印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丝绸博物馆创造性的在馆内打造了女红传习馆。

  女红传习馆在传承坚守传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关注传统工艺的创新。希望通过搭建平台,面向全社会各个阶段人群开放,使得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相遇。与大多数传统社教活动仅面向单一固定群体不同,丝绸博物馆推出的女红传习系列课程面向全社会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差异化设置课程内容。面对年龄较小的观众,主要定位为兴趣培养,激发孩子对传统刺绣艺术的热爱;面对有较高水平的手工艺从业者,本着搭建交流平台,切磋技艺,提供创作灵感角度出发,为专业观众提升技艺创造可能。

  类似首都博物馆“读城”系列项目、丝绸博物馆女红传习这样精彩的社教活动,近些年国内的博物馆与许多尝试。在此次“博博会”期间,前来参与的许多博物馆甚至将精品社教体验课、品牌课程达到了现场,供观众实地参与体验。在“社教活动”专区,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严复翰墨馆等参展博物馆,将安排包括手工制作、文化课程等一系列内容多元、形式新颖的体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