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装扮2270天 嫦娥今日奔月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从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到今天晚上6点05分点火发射,“嫦娥一号”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神,在精心梳妆了2270天后,终于要踏云奔月了。

  23日8时30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召开新闻发布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人陶钟山介绍,我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时间最后确定为24日18时05分,最后形成绕月远轨道为11月7日。23日晨6点开始加注主燃料,发射前6小时加注补充燃料。嫦娥一号已于22日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并确定符合发射标准。

  绕月探测工程运载火箭系统副总指挥金志强表示,此次长征三号甲火箭上所应用多项技术创新和可靠性改进项目,将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保证“嫦娥一号”发射运载任务的顺利完成。

  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相关负责人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为保证关键时刻对嫦娥一号卫星进行24小时不间断跟踪,我国与欧洲空间局和智利有关部门开展合作,将首次直接使用4个国外测控站对嫦娥一号卫星进行测控。

  为了提高测量控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国与欧洲空间局达成协议,在任务期间直接使用其位于南美洲的库鲁站、位于澳大利亚的新诺舍站和位于欧洲的马斯帕拉马斯站。同时,我国还取得了智利的支持,可直接使用其所属的CEE测控站。

  据了解,嫦娥一号卫星探测数据经地面站传回来以后,地面应用系统将开展科学数据的存储、归档、备份、授权发布。还将把科学数据处理成科学家及一般公众能够看得懂的“产品”。

  用于观测恒星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将在嫦娥一号卫星测控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我国首次在航天器的测控中引入天文测量手段。

  发射前数千群众将有序疏散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当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周围和火箭弹道下方的群众将按计划进行疏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涉及群众数千人,卫星发射中心将与地方有关部门一起做好疏散工作,力求做到不漏一人。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火箭发射时进行附近群众疏散,是各国发射卫星时的惯常做法。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装有大量液体燃料,发射时一旦出现意外可能危及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火箭如果在上升段出现意外,也可能对火箭弹道下方的群众造成影响。

  “每次发射我们都进行当地居民疏散,现在已经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程序。”这位负责人说。

  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有关专家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发射卫星不会污染环境,更不会对周边居民造成健康危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37年来先后进行45次航天发射,附近百姓尚未有一起健康受影响的情况发生。”

  据介绍,第一,火箭发射时所使用的燃料虽然对动物有中等毒性,但在点火起飞时燃烧得非常充分,燃烧产生的主要成分如水、氮气、二氧化碳、氢等物质均没有任何毒性;第二,点火时火箭底部喷出的尾气绝大部分被导流槽里数百吨的水吸收,导流槽里的水经过场区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再经过三道严格化验检验,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才排放;第三,每次发射完15分钟后,中心环境监测组到发射台进行大气监测时,监测不到任何大气污染的数据。

  探月·现场

  西昌从未像今天这么热闹过

  西昌,这座大凉山深处的川西南城市,从未像今天这么热闹过。城内的大小宾馆全部爆满,几日内往返这里的飞机票、火车票被订购一空,走在马路上不经意间就会遇到来自各地的记者……这一切,只有一个缘由: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就要在距这座城市60多公里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升空。

  西昌,是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女儿的故乡,相传彝族姑娘兹莫领扎因为能在羊毛披毡上织出一个逼真的世界,而被月亮仙女接到月宫,并从此成为月亮的女儿。

  古老的传说与今天的现实,在这里实现完美对接。西昌,空气透明度高,海拔也较高,在这里看到的月亮特别明亮清晰,因此又被称为月城。

  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选择从这里升空,显得意味深长。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李尚福说,在我国的三大卫星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具备发射长征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因此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嫦娥一号的重任。

  中心有两个发射工位,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6次发射任务,具备两星两箭并行测试能力。2号发射塔架由活动式和固定式两个塔组成,活动塔自重4640吨,固定塔自重1050吨。

  嫦娥一号选择在3号发射架发射,记者在现场看到,塔上的12层工作平台可以180度旋转,塔顶上的吊车用来完成火箭、卫星的起竖、对接和吊装;塔底有一个支撑火箭的发射台和一个能耐高温、高速气流冲刷的导流槽,这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火箭发射塔之一。

  记者看到,火箭燃料的加注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火箭、卫星、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各系统联合调试进展顺利,环抱着卫星火箭的发射塔架静静耸立在群山中,只待奔月时刻的来临。

  发射场哨兵值勤点前移200米

  昨天下午3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即将发射嫦娥一号的3号发射塔架内灯火通明。发射场官员称,22日早晨6时起,工作人员一直在给长三甲火箭加注燃料偏二甲基肼。据介绍, 加注就象加油一样, 只不过工作人员按动按钮,就会自动接驳,但是涉及到的开关和按钮多达数十个之多,且常规加注的燃料有一定的毒性,加注的工作人员除了穿防静电的服装,防静电帽, 还需带防毒面具和胶鞋。在加注全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在火箭周围监控防止外泄。发射前7小时,还将在低温条件下给火箭加注液氧,发射前5.5小时给火箭加注液氢,整个加注过程持续到发射前2分钟。

  与前一天不同的是,哨兵的值勤地点前移了200米,社会车辆不能再靠近发射场大门。两位搭乘摩托车赶到发射中心计划采访的记者刚刚到达,就被哨兵拦住查验证件。

  为了防止陌生人留住当地居民家,当地派出所已经通知村民登记所有家庭成员,同时上报留宿人员。今天早晨开始,通往发射中心的通道戒严,只能出不能进。

  与此同时,距离嫦娥一号发射塔架4公里外的观月楼和牛头山山顶的嫦娥一号现场发射观赏平台都插上了彩旗,24日将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名观众。目前所了解的最小的观众是来自山东青岛的两位5岁小男孩。届时每一位观众将获得一张盖有嫦娥一号发射时间邮戳的门票。

  探月·解释

  嫦娥奔月 并非以往探月的重复

  尽管已有美国、前苏联等相继发射过月球探测卫星,但我国有关专家表示,“嫦娥一号”飞行探测并非以往探月的简单重复。

  据介绍,迄今对月球开展的探测一般有几种途径。一种是掠过月球,但不减速制动,直接飞走;还有就是撞击;到后期才是绕月探测,以及软着陆、采样返回等。

  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表示:“就我国此次开展的绕月探测工程而言,虽然起步晚于一些国家,但是起点并不低。我们第一步就是环月,而不是掠过月球。”

  “同时,我们有明确的科学目标,如果这些科学目标能够实现,有一些是以往没有做过的;或者做过,但并没有那么深。”

  专家表示,我国此次绕月探测四个科学目标中的第一个科学目标为获取月球的三维影像,而至今国际上还没有覆盖月球全球的三维照片。这是第一次真正用立体相机来获得月球三维照片。

  “此次探月,我国还将获得更多的元素探测的能力。”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孙辉先说。根据计划,我国此次绕月探测将对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和研究价值的14种元素(K、Th、U、O、Si、Mg、Al、Ca、Fe、Ti、Na、Mn、Cr、Gd等)的含量与分布进行探测。

  孙辉先同时表示,虽然以前对月探测也曾做过月壤厚度的测量,包括实地的测量,但真正对全月球月壤厚度的测量,目前还没有实现。而我国此次将首次采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壤厚度进行准确测量。

  探月·难度

  征途漫漫 需要10次保驾护航

  “从地球到达月球轨道至少需要10次较大的轨道控制,嫦娥一号卫星飞行控制是目前我国发射的航天器中最复杂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专家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嫦娥一号卫星燃料的重量约占总重量的一半,奔月过程中发动机至少需要长时间点火10次,下达各种指令2000多条。相比之下,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仅需3次左右的轨道控制,下达200至300条指令。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总体室主任助理陈显峰详细介绍了卫星发动机10次点火控制的全过程:

  第一次点火,抬高近地点:火箭把卫星送入轨道约一天后,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约600公里,让卫星经过测控站上方时速度相对减少,便于后续控制。

  第二、三、四次点火,让卫星不断加速:这3次变轨目的都是加速,每变轨一次,卫星的速度就增加一点,通过3次累积,卫星加速到10.916公里/秒以上的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最低速度,向月球飞去。

  第五、六、七次点火,修正卫星的飞行方向:从地球扔一块石头到月球上的概率,相当于用步枪击中20公里外靶子靶心的难度。要知道,即使是奥运射击冠军,超过两公里也很难打中10环。因此,嫦娥一号卫星计划在地月转移段的第17小时、41小时、90小时前后,3次发动机点火进行中途修正。

  第八次点火,紧急“刹车”捕获月球:当卫星终于看到月球的时候,如果不能成功“刹车”,就会沿切线与月球擦身而过,飞向距离地球200万公里以外的深空,永远错过与月球“约会”的机会。因此,“刹车”控制被看作是最关键也是风险最大的一次,决定着嫦娥一号卫星能否成为一颗月球卫星。

  第九、十次点火,建立精确的绕月工作轨道:通过这两次变轨,卫星建立起周期为127分钟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形轨道,完成调整姿态,使科学探测仪器对准月球进行探测,太阳帆板对准太阳吸收太阳能,天线对准地球传输数据和接收指令。至此,卫星完成总里程100多万公里的奔月行程,开始科学探测工作。

  探月·链接

  四川邮政今日发售《嫦娥一号》

  (记者 张惠)记者昨日从四川省集邮公司获悉,举世瞩目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将于今日18时左右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为纪念这一重大事件,四川邮政将在卫星发射成功后即时发售《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纪念封等相关集邮品,随着探月活动的进一步进行,还将即时发售探月系列纪念封,分别为《嫦娥一号卫星成功进入地月轨道》、《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一次制动》、《嫦娥一号卫星成功进入环月轨道》等相关集邮品,以满足广大集邮爱好者、航天爱好者的需求。成都、西昌、绵阳、宜宾、泸州等市邮政局集邮网点均可购买。

  人类百余次探月 成功率不到50%

  “到目前为止,只有欧空局的探月是第一次就成功的。在人类迄今开展的100多次探月活动中,成功率不到50%。”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2007年10月,世界上共进行了123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发射了56颗月球探测器,俄罗斯(前苏联)发射了64颗月球探测器,日本2颗,欧空局1颗,成功60次,失败63次,成功率不到50%。

  据郝希凡介绍,对“嫦娥”绕月探测工程来说,最大的风险在于3个方面:一是可靠性问题,航天任务和系统十分复杂,存在不可知因素,存在单点失效;二是一些无法预知的空间环境因素也可能对火箭和卫星构成威胁;三是技术上可能还存在认识不到的问题,毕竟我们是第一次发射月球卫星,可能还存在对某些月球环境因素了解得不足,因而存在风险。

  探月·访谈

  为啥要探月

  5大因素推动航天大国关注月球探测

  “这么多国家几乎同时开始关注月球探测,有5个方面的原因。”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2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剖析了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掀起月球探测热潮的原因。

  政治因素

  以月球探测为起步的深空探测工程,集成了大量高精尖技术成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被公认为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集中展示,可以极大地鼓舞和振奋民族精神。美国总统布什亲自宣布“重返月球”计划,德国航天局长德林格表示,德国完全有能力重建在太空探索领域的技术领先者地位。这些都表明,各国政治家都认同开展月球探测活动对提升国家政治影响力具有的积极作用。

  科学价值

  月球是研究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遥感科学、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月球探测有助于人类对月球、地球和太阳系起源及演化的研究,特别是有助于对月球的形成过程、月球的早期演化、月球矿产的形成与分布特征、地月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等月球科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

  资源因素

  月球上有丰富的资源,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俄罗斯和德国的探测目标都显示,他们对月球资源的开发具有浓厚的兴趣。

  带动因素

  月球探测工程是一项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实施这样的重点工程将强有力地带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阿波罗”计划历时10年,有2万家企业以及2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其中,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科学家,其科研成果带动了美国20世纪60-70年代计算机、通信、测控、火箭、激光、材料和医疗等高新技术全面发展,把科技整体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全新高度。

  发展因素

  通过对航天探测技术的消化、优化和二次开发,会有力带动整个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繁荣。比如,婴儿用的尿不湿、笔记本电脑、医疗用CT机等技术,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有人估算,“阿波罗”计划每投入1美元,就会产生4至5美元的回报。

  花2000元看嫦娥发射 值!

  中国航天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

  “你愿意掏钱去看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吗?”中国首次绕月飞行发射前,一家旅游网站进行的一次网络调查显示,52.7%的网民表示愿意,理由是“这是难得的机会”。随着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临近,中国航天正揭开昔日神秘的面纱,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

  1000多名对中国航天满怀好奇与热情的普通观众,将在距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3号发射架2500米到4500米的地方,现场观看“嫦娥奔月”的壮观场景。

  虽然现场看到的火箭升空的过程只有短短几十秒,但特地从北京赶来的张军却向往已久:“这种现场感,绝对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无法想象的。”

  张军和其他1000余名观众一样,都是经过当地一家旅行社的安排,以普通游客身份到现场观看发射的。他们为此付出的票价是800元人民币,再加上往返交通和食宿的费用,每名观众的平均花费在2000元以上。

  “尽管有些贵,但还是很值!”35岁的张军是一家外资公司的业务经理,尽管工作与航天并没有关系,但他对航天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能到现场看发射,这是以前做梦都难以想象的。”

  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一样,“嫦娥”绕月探测工程在中国普通民众中又一次掀起了“航天热”,航天旅游热也由此兴起。

  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几天,西昌好一点的酒店已被预订一空。当地旅行社开办的“嫦娥奔月”现场观看业务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预订电话。

  “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接待大约1000名游客。”旅行社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除了西昌,中国另外一个重要卫星发射基地——酒泉,由于是神舟飞船升起的地方,同样受到了境内外旅游者的青睐。每年6至10月,有多家旅行社开通酒泉“航天游”线路。而即将建造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在规划之初便已将旅游功能考虑在内,届时将成为旅游胜地的又一处景观。

  对于更多无法到现场看发射的公众来说,日益成为常态的重大发射直播,无疑将可以满足他们的部分需求。

  中央电视台的吴斌这几年先后参加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和回收采访。这一次,他又提前几天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架设机位、选择角度,为即时播报作准备。

  “中国的航天发射已逐渐进入‘直播时代’。”吴斌说,“为了让观众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发射,我们这次架设了几十个机位。”

  国防科工委新闻宣传中心负责人说:“虽然报名采访这次发射的记者有170多名,但没有报名自行前来采访的记者可能远不止这个数字。”“中国的航天发射越来越公开透明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参与航天活动报道的新华社记者王建民说,过去发射卫星等航天活动一般只发几张照片和几条干巴巴的消息,但从神舟四号开始,报道变得越来越丰富了。

  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人民网、新闻晚报、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