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俞友金:制“贝雕邮票”进上海世博

在嘉善县文化创意园人文艺术设计9号楼内,四周墙壁上“端坐”着各式各样的贝雕作品,旋转扶梯上也摆满了各类精美的贝雕饰品,美人栩栩如生、花卉娇艳欲滴(见下图)……俨然像个小型贝雕艺术馆。玻璃展览柜上摆着蓝色的丝绒盒,里面静静地躺着两枚泛着珍珠光彩的“贝雕邮票”。在办公桌边上,一位年逾五旬的老人正在埋头整理资料,他就是这款“上海世博会贝雕邮票”的制作者——俞友金,也是该“邮票”唯一的授权销售商。

半路出家的“设计师”

俞友金是西塘镇大舜人,1975年从原杭州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到嘉善三中任教。“我在该校任教20年,后来又去嘉善中专当英语老师。”俞友金说。

俞友金对纽扣的传统原料——贝壳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喜好工艺设计的他一直想在贝壳上“做文章”。2000年,他开始尝试贝雕设计,将设计好的异型贝雕图案拿到加工厂生产。没想到,这些工艺品销路特别好,在义乌、诸暨等地供不应求。于是,不少生产厂家纷纷仿制俞友金的“作品”,可谓风靡一时。但由于为当时的工艺水平所限,只能生产出一些简单的工艺品,加上生产厂家的盲目跟风,“贝壳”工艺品逐渐淡出市场。

2005年,俞友金满30年教龄,为了他的“贝雕梦”,他申请了离岗退养,成为一名全职的工艺设计师。

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纽扣是我们嘉善人的骄傲,传统纽扣中的贝壳纽扣在制作过程中会剩余大量废料,如何处置这些废料成了厂家的烦心事。”俞友金告诉记者,他决定把这些“废料”变成具有嘉善特色的工艺“精粹”。于是,他开始大胆地对“废料”进行精加工。为掌握先进的加工工艺,他赴广东拜师学艺,从设备采购到模具制作都亲力亲为。经过钻研,他现已设计出8个系列500多种造型。“贝雕制作工艺中,最难的要数雕花纽扣制作,这种工艺在全国我算是第一家。”俞友金介绍说,在贝壳纽扣上雕花需要精湛的技术,火候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否则工艺品就变成了废品。

“决定从事这一行,不仅是因为个人爱好,更是为了对废料进行回收再利用。我作为全国纽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为促使嘉善成为全球纽扣供应基地,我有责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俞友金说,从爱好变成职业,这个转变过程虽困难重重,但是能够让天然、绿色、可恒久保存的贝壳可以多方利用、回收再利用,他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意义。

今年4月份,俞友金的贝雕作品《牡丹花》获得2009年义乌“文博会”工艺美术作品展银奖。9月份,在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他又获得了“传统纽扣制作技艺银奖”。

“贝雕邮票”走进世博会

“今年我的工作室开始与上海市集邮总公司合作,成为发行世博会贝雕邮票的合作伙伴。”俞友金说,前几天他与上海方签订该产品买断推广协议书,现在开始正式销售这款具有纪念意义的“贝雕邮票”。俞友金向记者展示了两枚“贝雕邮票”,一枚上刻有上海世博吉祥物“海宝”,另一枚刻有世博会会徽。两枚“邮票”由于贝壳本身的色泽差异,可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俞友金称,这两枚“邮票”制作过程包括选料切割、磨平、雕刻抛光、再雕刻、上色等环节,层层把关,没有丝毫懈怠,如有一点瑕疵,必须销毁。这不仅是一种责任,也关乎着嘉善产品的声誉。

俞友金说,他希望这项事业能够与上海接轨,借用这个平台,让贝雕工艺成为嘉善的另一张名片。他还透露,现在他正在与第十六届亚运会主办城市广州洽谈,希望将嘉善的贝雕工艺品作为亚运会的纪念品。他希望这份事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嘉善人传承这种技艺,让这种传统工艺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