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6年清兵入闽,郑成功誓不投降,遂在南澳起兵抗清。后来凭着水军的优势,占据金门、厦门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当时清军已占领福建沿海地区,郑成功以数万兵马据金、厦弹丸之地。内陆受到严禁封锁,军饷粮草难于筹措,无法长期坚持下去,为了打开局面,郑成功提出了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海上贸易主要是对外贸易,大力经营东西洋贸易。东洋指日本、菲律宾等国,西洋指柬埔寨、暹罗(泰国)、交趾(越南)、巴达维亚(印尼)等国。并在厦门和杭州两地分别开设名为仁、义、礼、智、信和金、木、水、火、土共十家店铺。郑氏的海上势力,很快发展到舢舻千艘、战将数百员、雄兵二十余万的鼎盛时期①。出海的商船都持有郑成功发给的牌照,上面盖有“石井郑府”四字。据《广阳杂记》、《明清史料丁编》等书记载郑成功除十家店铺外,在京师、山东、苏州、杭州等地还设立了五大商号。商人的本钱就是向郑成功领取的,每次五万两或十万两不等,利息每两每月一分三厘。这些商人有伍乞娘、龚孙观、曾定老、龚妹娘等人,他们负责采购湖丝、缎匹等货物,经温州、福宁运回厦门,交给郑成功;另外在福建沙埕、洪塘和东西洋等地,采购杉栀、桐油、铁器、硝黄以及粮油等物。杉栀、硝黄等用来造船、制炮,其他用于日常生活需要。
从海上贸易中,郑成功得到极大的好处。据专家估计,每年从东西洋贸易中获得的利润约达七十万两白银,有了这个条件,清顺治八年即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12月,郑成功驻厦门时“以甥礼遣使通好日本,王果大悦,相助铜铅,令官协现,铸铜质永历钱……”。第二次,康熙五年(1666年)7月郑经据台湾时“上通日本……并铸永历钱。”。第三次,康熙十三年(1674年)4月郑经在厦门时“又差兵部都事李德驾船往日本,铸永历钱。”该钱正面刊写“永历通宝”四字,有草书、行书、篆书三种版别,钱厚薄不一,重量5.6-8克之间,直径2.7-2.8厘米,穿径0.6厘米,光背,系折二钱(如图),铸工精湛,书法绝伦,整齐好看,是中国钱币史上精美的钱币之一,在闽台钱谱中也享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海峡两岸的渊源关系和郑氏政权在闽台使用的货币提供了实物佐证②。
在直接贸易上,因当时东西洋许多国家使用中国铜钱,“爪哇国、交趾通用中国历代铜钱,吕宋、日本亦使中国铜钱,锡兰国尤喜中国铜钱,每将珠宝换易。”③对外来货物,亦是付钱收购。据《广阳杂记》载,曾定老乘飘洋船及随同前来的马来甲、婆罗洲、吕宋、吧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得到郑成功热情接待,并赠送礼物,而他们带来的土特产,由郑氏商行出钱收下……
永历通宝的遗存情况,亦是对外贸易最好的证明。中国的唐宋钱币,虽一直大量流入日本及南洋等地,但其遗存数量仍以国内大宗,往往数吨以上出土,是海外不可比的。外流不是唐宋钱铸造和行用的目的。而永历通宝的遗存情况恰恰相反,国内出土的比例极少,甚至许多明、清窑藏不见一枚,但东南沿海却往往有所发现。如1999年龙海月港抽沙机从九龙江河床中,抽出一串胶结古钱,是清一色的永历钱,相当整齐,不见其他品种混杂其间,连铜钱的方形穿孔都对得很齐……可见这串钱是从钱库直接上船出海时遗落江中。
海上贸易对郑氏政权坚持长期抗清斗争显然起了巨大作用。而大批铸造精整的永历通宝钱加入对外贸易,从而使得永历通宝成为中国历史上特色鲜明的国际贸易币,为郑氏政权“反清复明”、巩固海防、保障对外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释:①、《福建钱币3、4期合刊》第64页陈三美、吴世荣、李小荣《近代厦门货币历史沿革概述》
②、《福建钱币3、4期合刊》钱茂盛《永历通宝几种版别浅说》
③、马欢《瀛涯胜览》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