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在外地觅得一枚“蒙疆银行”五角辅币,镍合金,直径2.4厘米,正面中心有4瓣花朵纹,四周是蝙蝠纹饰,“蒙疆银行”四字对读,下有“民国二十七年”字样;反面中间是汉字“五角”,上有蒙文,周围和下方似龙纹装饰,制作精细,回来后翻遍家中的资料,也未找到有关蒙疆银行的资料。近年来,随着藏品丰富,收集的钱币书籍和参考资料日益增多,终于找到了蒙疆银行和蒙疆银行币的由来。
蒙疆银行币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内蒙、山西、河北等部分地区后操纵成立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属下的蒙疆银行发行的货币,该枚五角镍币即是蒙疆银行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发行,由口北造币厂铸造。
提起“蒙疆银行”的由来,还得从“蒙疆自治”说起。早在1929年,日本关东军即有野心侵略中国的东北,并向内蒙古扩张,但遭到了当地居民的顽强抵抗,于是他们又玩起了寻找代理人、建立傀儡政权的鬼把戏,试图“以华治华”,他们在内蒙各盟的王公贵族中,看中了成吉思汗第三十世孙德穆楚克栋鲁普(以下简称德王)。德王精力充沛,头脑灵活,出身望族,有政治野心。当年在蒋介石国民政府统辖下,无法谋求实现“大蒙古主义”野心时,便与关东军驻天津的大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勾结起来,企图依靠关东军的支持,实现他统治整个蒙古的政治野心。
1936年2月12日,在德王府举行“蒙古军总司令部”成立典礼上,日本代表关东军参谋田中隆吉允诺德王提出的“蒙古独立建国”问题,而当日军占领绥远省首府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后,德王在筹备蒙古“建国大计”时,日本军部要求他成立“蒙疆联合委员会”。“蒙疆”这个名称,是当时日本军部为适应他们侵略中国,实行“分而治之”的大陆政策需要而应用的。德王深感不满,他认为“蒙古”不仅代表着民族,并且代表土地和人民的含义,如果把“蒙古”改成“蒙疆”,那就意味着它仍然是中国的边疆,不是独立的蒙古政权,而仍是隶属中国版图内的地方政权。曾几何时,他在向国民党中央政府要求自治时,就把“复兴蒙古民族”和“实行蒙古自治”这两块招牌,作为在政治舞台上向蒋介石讨价还价和笼络蒙古上层的“资本”,而今日本帝国主义却连“蒙古”二字都不让说了,德王不胜烦恼。
按照关东军的解释:“蒙疆”是代表蒙古之疆域的意思。既能包括察南、察北,代表新的政权,又能起到“协和民族”的作用。其实,关东军还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因为这年的12月间,汪精卫已潜离重庆,至河内后发表声明降日,响应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近卫文
调整中日关系的三原则。关东军为了在政治上利用汉奸汪精卫进而达到诱降蒋介石的目的,暂时改变了以前实行的分割统治中国的阴谋和策略。在日本的高压政策面前,德王不得不忍气吞声。
1937年11月,在关东军策划下,在张家口地区设立了伪政权机构———蒙疆联合委员会,不设实际首领,由日本最高顾问金井章二大权独揽(后于1939年9月1日,演变成“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同月,蒙疆联合委员会改组察南银行,合并归绥远平市官钱局及丰业银行,于同年12月成立蒙疆银行,总行设在张家口市鼓楼西街,包悦卿任总裁,日本人山田茂二任副总裁(后由日本人寿崎英雄当总裁,将原总裁蒙古人降为副总裁)。公布了银行组织法,并在北平、天津、宣化、多伦、包头、大同等地设分行十五处,在日本东京和满洲国新京长春设有办事处。
“蒙疆币”有铸币和纸币两类。铸币均为辅币。有一分、五分、一角、伍角等四种,纸币有五分、一角、五角、一元、五元、十元、一百元等七种。主要流通蒙疆地区(包括原察哈尔省南部、 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
蒙疆银行是日本帝国主义直接操纵和垄断内蒙古的金融和经济命脉的工具。“蒙疆币”发行之初,依附于日元。为使“蒙疆币”汇价保值和防止第三国商人垄断日伪占领区的货物,蒙疆政府在发行“蒙疆币”之前,于1937年11月25日公布通货取缔令,施行外汇贸易管理,规定石炭、金属等三十七种矿物和皮毛、油料、棉花及纺织品等输出时,须经蒙疆政府许可,并须将所得外汇结集于蒙疆银行。1939年10月下旬、“蒙疆币”改与美元联系,对外汇价亦随之改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傀儡政权覆灭,德王带着巨款逃亡。国民党政府规定以伪法币一元换蒙疆四角的比例收兑。蒙疆银行几年中共发行“蒙疆币”35亿余元,收兑不到十分之一。因此,遗留在民间不少,这些蒙疆币就是当年日本侵华、分裂中国的罪证。
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