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合背钱,王朝没落的征兆

  合背钱,是指误用二件面范(铸钱模具中的面模)铸成的钱,双面均有钱文。合背钱是我国古钱币中的一个特殊的现象,也是钱币中比较稀少的版别,受到钱币收藏家的普遍重视。
  合背钱大多出自各个朝代的中晚期,其中明代和清代的中晚期较为常见。其一,明、清时期均以范模铸钱,只有范模才会误用。其距今年代较近、铜钱存世量多,保存下来的机会也就较多;其二,明清时期手工业较为发达,商品流通量多,对货币需求多。因此,留存在民间的货币量也远远超过历史上的其他朝代;其三,明、清中晚期均遭战乱。战争开支巨大,以扩大铸币量来弥补财政开支,故增加了“错范”的几率,出现合背钱的可能性增多。
  明代嘉靖、万历年,政府硬性规定本朝新铸之钱要高于古旧铜钱。所以万历年以及前朝,铸钱在重量和钱的形制方面都较规整。天启年之后,兵役并兴,铸钱也以营利为目的,将掺杂减重的劣钱用来支付工费和军饷。铜钱质量下降,直至明末,有些崇祯钱的重量竟不足一克。清代道光年之前,特别是顺治、康熙、雍正王朝制钱铜质精良,大而饱满。雍正之后制钱虽然外径大减,但也能够保其重量。咸丰时,因军费不足,政府靠发行纸钞和滥铸大钱来弥补亏空,钱法大乱,直到光绪后期制钱大部分被银元和铜元所取代,制钱的铸造始终不尽人意。
  最近,笔者的一位泉友熊先生购到一枚祺祥重宝与同治重宝的合背钱(见附图)。该钱黄铜质,外径33.5,穿7,厚2.5毫米,重为15.8克。祺祥钱面缘宽3.8毫米,同治钱面缘宽5.8毫米。祺祥重宝为“尔”宝,同治重宝为“缶”宝。此钱为传世品,文字规整,色泽古旧,边缘磨损严重,为长期流通之钱币。两面钱文和形制各具祺祥的同治钱风韵。
  今见华光普先生主编《中国古钱目录》一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下卷1689页,载有祺祥重宝与同治重宝合背钱拓图一枚,下面注有“同治年试铸样钱”等字样,该钱确为同治初官炉所铸,存世量极为稀少。但是,它绝对不是试铸“样钱”。
  其一,所有被认为“样钱”的钱,都应符合同类标准的流通钱式,才能称为样钱。把错范的合背钱称为“样钱”不符合情理。
  其二,两个不同年号的合背钱当样钱,这在我国古钱铸造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与清代钱法通例也不符合,也不会被政府和用户所接受。
  其三,该钱作为何种“样钱”?作为祺祥“样钱”,同治尚不存在;若作为同治“样钱”,祺祥又奉命被取消。根本不可能是“样钱”。不同年号合背钱的出现,这种“错范”钱多出现在朝代的晚期,其政治没落,吏治腐败,纲纪松弛,钱法混乱,规章不好,诚信丧尽,而钱币铸量剧增,铸工在操作时,因忙乱才会出现误用钱范而造成的;再加上检查不严,故使错范的合背钱流入市场使用。如明代晚期的万历与泰昌,泰昌与天启,天启与万历,崇祯与崇祯等合背钱。清代晚期的合背钱也常有出现。这枚祺祥重宝与同治重宝合背钱的出现,正是大清帝国已经没落,即将灭亡的先兆;是铸钱工匠有意造成的错范钱;是制度松散,规章不好在铸钱行业中的表现。
  俗话说“一叶知秋”,研究古钱不光能了解古代经济的发展变化,也能“以钱证史”。古钱在很多方面显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民俗风情,该枚古钱所以珍贵,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