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本命星官”道教钱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个故事,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重病于五文原,于是禳星延寿,诸葛亮在帐中设香花、祭品,地上分布7盏大灯,周围分布49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所祈拜之星乃是“辛酉太岁石政大将军”。诸葛亮披发杖剑、踏罡步斗,祈求本命星为自己添年延寿,以完成北伐大业;若7日内本命灯不灭,即可增寿一纪。谁知祈禳到第6天之时,魏国司马懿夜观天象,发现蜀军将星失位,知道孔明患病,便派兵探哨;魏延急忙入帐秉报,谁知在匆忙之中,魏延竟将诸葛亮的本命灯扑灭了,孔明弃剑长叹:“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结果,孔明因此而未能祈得添加年寿。不久,诸葛亮便于魏明帝青龙二年病逝,年仅54岁。由此可见古人深知本命星辰关系重大。
  民间认为,人在本命年里,会遇到许多灾厄,只有进行禳解才能祈求神灵庇护,逢凶化吉。在北方,旧时无论大人小孩,凡是在本命年做生日的,都必须扎红禳解。生日那天,小孩一般穿红背心、红裤衩,大人则扎红腰带,这年的腊月三十,从日落到第二天日出,凡是“扎红”的大人小孩都必须闭门不出,已婚男子还要由妇人陪伴,以避邪驱恶,祈求吉利。否则来年若遇到天灾病痛或其他不幸,人们就会认为是去年没有“扎红”的缘故。此外,本命年的孩子还要在生日那天“跳姑圈”,就是把头顶的头发剃光,四周留下一圈,以期祈福避灾。
  本命年的由来还要追踪到干支纪年。我国古代纪时法是以天干和地支相配,用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配合,以甲子到癸亥共得六十时。以此计年,六十年为一周称“六十甲子”。在南北朝时期,开始以十二动物分配十二地支,《论衡·物势》:“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己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俗以人之生年定其所属。
  我国宋代道教盛行,道教中人创造了“本命”说,凡本人出生年时都在六十甲子的干支之中,叫“本命元辰”,也叫“本命年”。道教还将六十甲子星宿化,六十甲子成为六十尊元辰星宿神,并塑像在庙宇中供奉,让人们顶礼膜拜,祈求幸福。十二地支属相称“十二元辰”,考古学上称“十二支神”,我国六朝至唐宋墓葬中有石刻神像及陶俑等出土。宋元时期又称“本命元神”、“本命星官”,“十二元辰”在明代的神话传说中也是天上神仙,能祛邪降福。《西游记》中曾写道:“玉帝即派四天王,协同李天王并哪吒太子,点二十八宿、九

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帝、四值功曹等,布下十八架天罗地网,下界来捉那妖猴”。
  宋元时期吉祥钱盛行,道教中人分别铸造了十二枚“本命”吉祥钱,按十二地支分配十二属相成一系列。面铸“本命星官”、属相及地支文字,背铸道家符  。十二枚吉祥钱上有十二个本命星官,民间按各人属相取以佩戴,以祈求平安吉祥。
  传世所见“本命星官”吉祥钱有以下几种类型:钱面穿右一星官,穿左一动物(生肖),穿上牌面书“本命星官”四字,钱背道家符  或“福德长寿”四字;钱面穿右一星官,穿左一动物(生肖)或多一鹤,穿上牌面“(地支字)生”,背面道教符  ;钱面穿右一星官,穿左云彩中一动物(生肖),背“福寿延长”四字并道教符  ;钱面穿左一星官,穿右一生肖动物并地支字,背道教符  ;钱面右一星官,穿上一生肖动物,穿左一龟一鹤,背海波并有篆书四字。
  还有一种民间吉祥钱,钱文为“本命星官”或“申生”、“戌生”、“亥生”、“酉生”等,总共12枚,是单独绘画的各个生肖。“申生”即为猴;“戌生”即为狗;“酉生”即为鸡。“申生”画面为一只猴子在如来佛前揖手躬腰,听命受教,大概是受神话传说唐僧取经的影响。另外,还有狗、鸡等形象,都在接受神的点化。此十二生肖套钱,铸制于宋元时期,“申生”钱为猴年钱,钱文书“申生”二字,两侧的图案形似眼睛,又似火焰,造型接近漫画风格,比迪斯尼的卡通还要调皮可爱,大概是“火眼金睛”的意思。
  宋元后期,十二个“本命星官”钱分别铸造似乎觉得麻烦,此时出现了一种钱面“本命星官”像,背铸十二地支及十二属相的吉祥钱,将十二个属相合在一枚钱上,不同属相的人都可用。这类“星官”钱制造精致,星官道貌仙骨,风姿飘逸。但这类钱在星官的旁边出现了一龟一鹤,究其来历,龟鹤比喻长寿,供养本命星官钱的目的是祈求长寿,故在此类钱上增加龟鹤,亦是很自然的事情。“星官”钱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思想信仰等的改变,钱上除出现龟鹤之外,又出现了蛇。龟蛇合体在当时成为一种降魔祛邪的吉祥物,称“玄武”,有时代表神界的“玄天上帝”,处处可以用上。
  再有一种“星官”钱,钱面左女右男两星官,穿上牌面“本命”两字,穿下一虎形。钱背穿上“福”字,穿下一鹿(谐禄)。此钱和大多数“星官”钱不一样,钱面两星官和“长生保命”吉祥钱相似,虎形除此钱外未见其他动物。背面“福禄”在“本命星官”钱上也不多见,一般星官钱背面是
道家符  或者是十二支文字及动物生肖图像。可见“本命星官”钱亦随着时代的流失,脱离了原有的规范,为人们的喜爱所改变而有所“创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