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经发现的淡水和海水热带鱼有400余种,其中常被人们饲养的有2OO余种。现在让我们通过邮票来欣赏一下部分热带鱼的风姿。
最常见的一类淡水热带鱼是孔雀鱼。该鱼原产于委内瑞拉、圭亚那和西印度群岛等地,体长4-5厘米,有着极为美丽的花尾巴,故名“孔雀鱼”(图1)。其体色富于变化,有红、黑、黄、蓝、白等色(图2、3),故又被称为“彩虹鱼”。由于一对孔雀鱼一年繁殖的后代数量惊人,因此又有“百万鱼”之称。


另一类淡水热带鱼是神仙鱼。这类鱼虽然没有艳丽的色彩,但体态高雅,游姿优美,因而在西方被称为“天使鱼”。该鱼生活在南美洲热带河流中,体长12-18厘米,通常带有条带状花纹,故有时被称作“斑马神仙鱼”(图4)。神仙鱼鱼体侧扁呈菱形,背鳍和腹鳍向后伸长,宛如在水中飞翔的燕子,所以又被称为“燕鱼”(图5)。还有一种“七彩神仙鱼”,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体长15厘米(图6)。


其他的淡水热带鱼还有:
宝莲灯鱼(图7)。它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身体细长,仅4厘米,娇小玲珑;身体两侧各有一条明亮的蓝绿色带,全身闪烁着金属光泽,在水中游动起来几种颜色交相辉映,犹如水中闪烁的霓虹灯,故又被称为“霓虹灯鱼”。

地图鱼(图8,见下面图)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体长可达30厘米。体侧散布着不规则的金色斑块,间镶红色条纹,状似地图,因而得名。尾鳍基部有镶金边的红色圆环,闪闪发光,酷似夏夜的星星,故又叫“尾星鱼”。
剑尾鱼(图9)原产于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地,体长12厘米。雄鱼尾鳍下缘向后伸长如剑;雌鱼无剑尾。

焰口丽体鱼(图10),又名“火口鱼”或“红肚火口”,原产于中美洲,体长15厘米以上。

泰国斗鱼(图11,见下面图),又名“暹罗斗鱼”,产于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体长5-8厘米。性情粗暴、凶猛,雌雄鱼均好斗,当地人常用斗鱼来赌博。
纹尾半线脂鲤(图12,见下面图),其尾鳍基部有一黑色十字花纹,故又名“黑十字鱼” 。原产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周围地区,体长约10厘米。
虎皮鲃(图13),又名“四间鲃”或“虎皮鱼”,分布于印尼和婆罗洲的水域,成鱼长6厘米。

三线鲃(图14),分布于印度南部的河流中,体长1O厘米。

拉利毛足鲈(图15),又名“小蜜鲈”,原产于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体长仅5厘米。

1994年波兰发行了一套淡水热带鱼邮票,采用横四连印刷的形式,使整套邮票构成了一个淡水“水族箱”(图16)。其中有神仙鱼、剑尾鱼、宝莲灯鱼、孔雀鱼等鱼类。它们游动在各种水草之间,呈现出一道富有动感的美丽风景。

海水热带鱼大都分布于各大洋的珊瑚礁海域。它们身体侧扁,便于在珊瑚、海葵、海草丛中和礁石缝中穿行,以各种浮游生物、小虾、小贝、藻类、海绵动物和珊瑚为食。在海水热带鱼中有一类也叫“神仙鱼”,但和淡水神仙鱼不同科。淡水神仙鱼属慈鲷科,而海水神仙鱼属棘鲽鱼科。海水神仙鱼中的“皇帝神仙鱼”(图17)出没于印度洋海域,体长可达4O厘米,在观赏鱼中属较大者。“女王神仙鱼”(图18)原产于西大西洋,体形颇大,长45厘米,不失女王风度。“法兰西神仙鱼”(图19)分布于西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体长4O厘米,也属于大型的观赏鱼。“双色神仙鱼”(图2O,见下面图)分布于西太平洋,体长13厘米。

海水热带鱼中的主角当属蝴蝶鱼,它们品种繁多,花色不同,恰如陆地上的蝴蝶。许多蝴蝶鱼的尾部有一个类似眼睛的黑色圆斑,那是它们用来诱骗攻击者的假眼,作用在于让攻击者错误地攻击其尾部而碰到其背鳍的坚硬的刺端。蝴蝶鱼实行“一夫一妻制”,而且通常都是成对出游,形影不离(图21)。

黑背蝴蝶鱼(图22、23,见上面图),又称“四眼蝴蝶鱼”,原产于西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珊瑚礁海域,体长7.5厘米。条带蝴蝶鱼(图24)的体侧有黑白相间的条带,因而得名。它们分布在西大西洋、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成鱼体长12厘米。备鞍蝴蝶鱼(图25),又称“月光蝶”,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身体最长可达30厘米。橙带蝴蝶鱼(图26),又名“黄斜纹蝶”,体侧从头至尾有六条斜向上方的橙黄色条带,因而得名。它们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身体最长可达20厘米。霞蝶鱼(图27)又叫“印度霞蝶”,分布在印度、东非和毛里求斯的印度洋海域,体长18厘米。新月蝴蝶鱼(图28)又名“月眉蝶”,其头部花纹类似于浣熊,故其在英文中的名称为“浣熊蝴蝶鱼”。这种鱼分布在印度洋及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长21厘米。双丝蝴蝶鱼(图29),其黄色的体侧下部有两条色带,背部有一黑斑,体长可达2O厘米,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丝蝴蝶鱼(图30),其体侧上部有7-8条斜纹,与腹部的9-10条斜纹呈直角相交,背鳍后部有一深色眼状斑。它们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水区,体长在6.5-14.5厘米。蓝斑蝴蝶鱼(图31),其黄色体侧上部有一浅蓝色块,尾基部有一深色圆斑。它们生活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岛屿附近,长可达15厘米。


属于蝴蝶鱼科的还有黄镊口鱼(图32,见上面图),又称“黄火箭”,体长可达25厘米;嘴呈管状向前突出,像是镊子,故名“镊口鱼”;近尾柄处有一个黑色圆斑。它们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白吻双带立旗鲷(图33,见上面图),又名“马夫鱼”,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身体最长可达25厘米(见上面图片)。
1998年12月,我国发行了《海底世界——珊瑚礁观赏鱼》小版张,含8枚邮票,其中有5枚描绘的是蝴蝶鱼,即蓝斑蝴蝶鱼、桔尾蝴蝶鱼、主刺盖鱼、马夫鱼和甲尻鱼。
在海水热带鱼中还有一类鱼俗称“炮弹鱼”。这种鱼在受到惊吓或威胁时,背鳍立刻竖起并迅速冲入石缝中躲起来,犹如炮弹一触即发。图34是小丑炮弹鱼, 学名为“圆斑拟鳞鲀”,产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体长可达50厘米。图35是黄纹炮弹鱼,学名为“波纹钩鳞鲀”,也产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体长30厘米。

出现在邮票上的海水热带鱼还有黄尾蓝点雀鲷(图36),其身上的蓝点犹如镶嵌的宝石,因而俗称“宝石鱼”。这种鱼原产于加勒比海,体长21厘米。三带圆雀鲷(图37),俗称“三带小丑鱼”,主要产地为马绍尔群岛,成鱼体长10厘米。线纹刺尾鲷(图38),又名“彩带刺尾鱼”,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中西部,身体最长为19厘米。镰鱼(图39),又名“角镰鱼”,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体长25厘米。



1999年美国发行了一套4枚自粘邮票(图40),以连印的形式描绘了一个“珊瑚礁水族箱”。邮票上除了海水热带鱼,还有其他一些珊瑚礁生物。从左至右,第1枚上有食苔螺、菊花海葵、长角牛鱼、清洁虾、红鹰鲷和黑尾宅泥鱼;第2枚上有柳珊瑚、三间火箭蝶、蘑菇珊瑚、蓝唐王鱼、蓝海星和管孔珊瑚;第3枚上有火焰神仙鱼、太阳水螅珊瑚、绿雀鲷、浅蓝倒吊、长刺海胆、军士长鱼和鸡毛掸子虫;第4枚上有公子小丑、长须紫点海葵和橙脚寄居蟹。显然,这个“水族箱”模拟了复杂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例如食苔螺能控制水藻的生长,保持水箱的清洁;清洁虾能清除鱼身上的寄生虫;长角牛鱼是肉食性的,而浅蓝倒吊是草食性的;长刺海胆吃石头上的藻类,鸡毛掸子虫则用羽状触手捕捉浮游生物;橙脚寄居蟹是很好的箱底清洁工。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