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自己是一名并没有掌握更多内幕的集邮爱好者,只看到了一些表面现象。但这些现象是千真万确的。在新邮票发行前约半个月左右时间,邮政推出了该套邮票的网上“预售自提”。自下半年以来,邮政对预售自提进行了改革,将全国不分地域,统一到一个邮票总池中。结果是最初还能撑住十多分钟,后来越来越短,每次预售自提的时间仅仅持续不到一分钟。只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小型张超过了半小时、套票持续到截止时间,其他的邮票,稍一迟疑,便空手而返。新邮票发行当天,多数邮票在网点现场的供应时间也只有数分钟,仅有几套邮票可能显得“货源充足”,如今年的《乙巳年》《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挂像英模》《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等几套邮票在发行首日没有买完。《乙巳年》发行量大,本地集邮网点供货量约8千套,另外3套邮票的量并不见得比其余的多,但发行的当天下午网点时还有不少货品,我都能轻松地购买了自己想要的,《英模》《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都额外买了8套。没有想到的这些滞销的邮票都是小版式邮票。年前的预订,也是设置了各种条条框框,什么摇号、刷脸、一人一号等招数层出不穷,弄得邮票比年前的高铁票还紧俏。从邮市情况来看,这些当天没有销售完的邮票,除了《乙巳年》外,都或多或少增值了,而相反那些数分钟便销售一空、一分钟内预售完毕的邮票,大多都跌破面值,甚至有打对折的。再重申一下,我并是不一名掌握内幕的集邮爱好者,除了看到这客观存在的现象外,其他只是道听途说。有人说,邮票预售自提只持续短暂的不到一分钟,是人为造成的结果,有关部门需要通过这种饥饿营销的手段来制造邮票热销的现象、造成邮市繁荣的景象。“一票难求”才能激发渴求邮票的爱好者想方设法的追逐心理,更重要的是刺激他们萌生年底预订的笃定决心。预订能给邮政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每年超亿元的预订款,可以无偿使用,谁舍得放弃?如此紧俏的邮票,却又每每在邮市上跌破面值。经济遵循“物以稀为贵”的规律,既然紧俏,意味着稀缺,那就不可能不贵,但结果却事与愿违,那些线上一分钟内被抢完、线下几分钟内被卖完的邮票,却毫无悬念地打折。有人说,这主要是有大户在倒卖邮票所致。多年来,邮政一直在打击大户倒卖邮票,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邮票打折行为极大危害了邮票作为“国家名片”的声誉;严重打击了集邮热情、极大危害了集邮者权益;同时也极大危害了邮政企业利益。百害而无一益之事,邮政断然不会做,他们不止一次的强调:严禁邮资票品“卖大户”。大户的邮票又来自哪里?他们不可能以全款订购邮票后再打折出售。商人都是精明的,一时的赔本买卖出于无奈,但长期的亏本生意一定不会干,不然靠什么营生、养家糊口?大户又是怎么达到其营利的目标?各种现象,普通集邮者是无法解答得了的,能使大家茅塞顿开的高手却总是躲在集邮者身后不言语。切不可肆意让谎言已经跑遍全城,而真相却还在穿鞋。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