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地方邮政或营业厅发出通告称:某(些)风景戳因为长期使用磨损厉害,因此要回收停用。我们不禁纳闷的是:磨损厉害难道不是因为集邮爱好者喜欢经常加盖带来的吗?既然受欢迎,为何要回收停用,而不是复(刻)制一把新戳继续服务于集邮爱好者呢?
回收停用,感觉就是赶紧停了吧,太麻烦了,每天盖戳的,求戳的这么多,停了就不用麻烦了,这是不是不作为的懒政行为?为民服务的责任心在哪里?很显然,这就是一种不愿意担当,不作为的表现。本来应该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但是遇到所谓的磨损,却是回收停用这种最简单粗暴的不作为行为。
在一个城市,当一枚风景戳的纹路被千万次盖印磨平,它该被轻易撤销吗?在电子纪念章泛滥的今天,这个问题戳中了无数人的收藏情结。风景戳从来不是冰冷的邮戳,而是带着油墨温度的旅行勋章。
有时候,集邮者为了追寻一些风景戳、纪念戳、彩套色戳,不远千里,驱车前往加盖,甚至旅行的路径是随着戳记前行,这本来是文旅加集邮文化的一种全新潮流,但是因为一些地方邮政的不作为,把风景戳锁在抽屉里,一周只能预约一次前往加盖,而不是放到邮政营业厅,让旅游的人,喜欢集邮的人,喜欢集戳的年轻人去加盖。
出差或者专程到一座陌生城市,第一件事是查当地是否有特色风景戳。对他们而言,每一枚清晰的戳记,都是“我曾抵达这里”的证明。那些被磨出包浆的邮册里,戳印的深浅、油墨的浓淡,都藏着独一无二的故事:一枚盖糊了的“黄山云海”,是当年在山顶邮局冒雨排队的纪念;那枚边缘残缺的“敦煌莫高窟”,是邮局阿姨最后一次使用旧戳时的额外馈赠。
如今,“磨损即撤销”的规则正在加速这些故事的消亡。有人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如今是,旧的走了,新的却不来啊。“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有些地方的集邮风景戳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看到旧的被撤销了,被收走了,但是新的杳无音信,就此失去了那一枚值得铭记的戳记。
令人惋惜的是,许多风景戳背后连着濒危的邮政文化:有些地方的戳记随邮局的关闭而消失,这些戳印的离开,带走的不仅是一个图案,更是当地邮政与居民、游客之间的情感纽带。
别让风景戳的磨损就收走就撤销,成为一代人记忆的终点。当我们讨论是否撤销一枚旧戳时,本质上是在守护:守护那些愿意为一件小事倾注热情的坚持,守护那些能触摸、能留存的真实感动,守护“慢一点、也挺好”的生活浪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