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集邮者等了40年!《中国古代文学家》邮票风格彻底跑偏了!

2023年11月8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古代文学家(五)》纪念邮票,作为该系列自1983年至2023年间的第五组邮票,它的发行不仅引发了集邮者的关注,更引出了长达40年的邮票系列变迁与不满。这个系列的邮票不仅在数量、规格、设计、发行间隔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还让不少忠实的集邮爱好者感到失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系列邮票的风格和统一性大幅跑偏?风格变迁的背后首先,谈到这一系列邮票,设计者的更替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的第一组由刘凌沧创作,设计者为李大玮,而第二组则由黄木负责,第三和第四组均由高云设计,直到第五组由马振声接手。设计者的变化导致了邮票风格的巨大差异,每位设计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邮票系列的整体性。集邮者在追求一套邮票时,往往希望看到统一的视觉风格,而如今的邮票却宛如拼盘,各具特色,却又不成体系。其次,邮票的数量和规格也让这一系列的统一性受到影响。前三组邮票均为1套4枚,第四组增加至6枚,而第五组则为5枚,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模式。在规格上,第一组的尺寸为31毫米x52毫米,之后的组别又经历了不同的竖式和横式票形设计,整个系列在形式上的不统一让收藏者难以忍受。这样多样的变化使得集邮者在收藏时面临了更多的挑战,尤其是对于那些对完整性有强迫症的收藏者来说,难免会感到心烦意乱。发行节奏失衡在时间间隔方面,这一系列邮票的发行节奏也是相当不均匀。五组邮票的发行间隔分别为11年、19年、2年和8年,跨度之大,让人感到整个系列的规划缺乏严谨。试想,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有多少集邮者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冷却?一位集邮者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就期待这一系列邮票的完整,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不再关注这个系列,甚至有些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收藏者的无奈与呼声对于集邮者来说,收藏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可如今的《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邮票却让人感到一丝无奈。在这40年的时间里,邮票的设计、数量、规格以及发行时间的变化,不仅让集邮者在收集过程中感到困扰,更让他们失去了原本的乐趣。邮票的发行者难道没有意识到,时间是不可逆的,许多曾经热爱集邮的人已经在漫长的等待中无奈离去。
许多集邮者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了他们的不满,呼吁邮政部门在规划邮票时应更加严谨,参考《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系列邮票的成功经验,尽量缩短发行时间,以保证风格的一致性和整体性。人们希望能看到一个完整的系列,而不是一个分散的拼图。未来的思考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邮票收藏的市场也在不断变化。虽然中国邮政在邮票设计与发行上经历了多次变革,但对于邮票爱好者而言,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才能真正打动他们的心。在今后的邮票设计中,如何平衡艺术性与文化传承,如何让每一枚邮票都能讲述一个故事,才是最重要的。作为邮政部门,应该更多地听取集邮者的声音,以确保发行的每一组邮票都能成为文化的载体。如果邮政部门不重视集邮者的反馈,继续这样的发行策略,那么未来的邮票市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集邮者究竟还有多少耐心,能否继续守候下去?这是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集邮的初心会不会被时间冲淡,还是会在这一系列的变迁中更加坚韧?或许,只有在保持文化传承的同时,让每一位集邮者都能拥有心灵的寄托,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