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等了40年,风格却越来越乱!《中国古代文学家》邮票真让人崩溃!

在收藏圈中,有一种令人既爱又恨的存在,那就是系列邮票。尤其是那些跨越数十年、风格变化多端的系列邮票,仿佛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追逐,而集邮者却常常陷入无奈之中。2023年11月8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古代文学家(五)》纪念邮票,再次引发了业界的讨论。这套为时40年的系列邮票,从李白、杜甫到曹雪芹、陆游,展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23位巨匠。但有趣的是,除了这些伟大的名字,这套邮票还有另一面——它杂乱无章的风格。设计风格的碎片化:变得面目全非
回顾40年间的发行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套邮票经历了多位设计者的手笔:从刘凌沧到黄木,再到高云,最后是马振声。每一位设计师都各自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但问题也在此浮现。不同的设计风格在视觉上无法形成统一,给人一种“系列邮票”变成了“拼盘”的感觉。你说,这是系列邮票,还是随意凑的一组?诚然,每位设计者的创作手法都颇具特色,但它们放在一起,却显得格格不入,缺乏连贯性。这就好比我们在看一场大戏,前面几个演员穿着古装,突然中间插进来一个现代装扮的角色,观众一时间竟不知道这是穿越剧还是舞台剧。系列性在这些邮票上几乎荡然无存,真叫人看得是满腹疑惑。如果说一套邮票代表的是一个主题的完整表达,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家》显然走偏了,它更像是走马观花般地展示了一些艺术风格的碰撞,而不是对文学家们精神的统一诠释。规格、枚数的频繁更换:混乱的发行规划不仅是设计风格,这套邮票的规格和枚数也是一大槽点。第一组邮票的规格是31毫米×52毫米,到了第二组缩成了30毫米×40毫米,第三组、第五组邮票又继续沿用了类似规格,但第四组突然来了个横版设计,彻底打破了竖版邮票的连续性。你能想象一个集邮册里,竖着的、横着的邮票混杂在一起的样子吗?这让强迫症的集邮者情何以堪?再看邮票的枚数,前三组各有4枚,第四组突然跳到6枚,第五组又缩回到5枚。套套邮票数量不一,叫人怎么去搭配展示?这种混乱的发行节奏让集邮者们无所适从。说实话,作为一名集邮爱好者,谁不希望自己收藏的系列邮票能够呈现出一种统一的美感?可这套邮票一会儿竖着、一会儿横着,一会儿4枚、一会儿6枚,你让我们这些集邮者怎么去好好欣赏呢?更别提想要找个合适的邮册来装这套系列了,光是考虑如何摆放这些不同规格的邮票,已经让人头疼不已。规划失衡,伤了谁的心?
对于这套《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邮票,很多集邮者抱怨的不仅是风格的混乱,还有其发行时间的不合理安排。40年,跨越了几代集邮者的青春。从1983年的第一组,到2023年的第五组,跨度如此之大,邮票的间隔时间也十分不均衡。11年、19年、2年、8年,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世界】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有多少集邮者从青涩的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却还没有集齐一整套邮票?更有甚者,许多人在等不到最后一组邮票之前就离开了人世。集邮,本是一种追求完美与完整的爱好,但《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的拖沓发行却让人难以有这种满足感。邮票发行应该是严谨的、规划周全的,可这个系列的发行却显得随意而仓促,仿佛是想起来了才做一做。这不禁让人质疑,邮政部门在规划这类大套票时,是否真的考虑到了集邮者的感受?我们喜欢那些精心设计、风格统一的系列邮票,就像《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样,它们发行节奏紧凑、设计风格统一,集邮者从头到尾都能感受到一种完整的审美体验。而《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真是让人心塞。未来的集邮:何去何从?
看着《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邮票,集邮者心中的酸楚不言而喻。四十年的漫长等待,换来的却是一套残缺不全、风格不一的邮票。作为集邮爱好者,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种传承与延续,而不是这种断断续续、毫无章法的规划。这也提醒着未来的邮票发行者,别再“想一出是一出”,让集邮者从头到尾充满期待,最后却只剩失望。我们需要的是统一性、连贯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而不是一堆杂乱的拼图。或许,中国邮政在今后的系列邮票发行中,应该更加注重整体的规划,学习那些成功的系列,如《三国演义》或《水浒传》,给集邮者带来一种完整的收藏体验。而对于那些已经跨越了数十年的系列,是否也该有一个明确的终点呢?否则,集邮者的等待,将永远是无尽的。结语:谁来为集邮者发声?
集邮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历史的记录,但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期待与满足的爱好。而《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邮票,无疑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这种初衷。作为集邮者,我们能做的,除了继续期待,就是发出声音。希望未来的邮票发行者能够听到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让我们的集邮之路不再充满曲折与失望。那么,你认为,未来的邮票发行,应该如何改进?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