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关于特供邮票的讨论一直热火朝天,不少老邮友早已将这些邮票视为“害品”。到底是这些邮票本身有问题,还是销售模式让人诟病?这一次,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顺便看看邮政局在这一波操作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销售方式成焦点与其他国家的邮政局发行限量版邮票相比,中国的特供邮票似乎总是“与众不同”。举个例子,法国、英国、瑞士等地的限量邮票,都是公开发售,售完即止,简单明了,不搞花样。而中国邮政却偏偏喜欢先摇号,再以高溢价的形式推出装帧产品册。如果市场表现不好,再悄悄进行倾销。这种“控制与投放”策略,实际上让消费者陷入了一个循环的“骗局”中,导致了对这些特供邮票的不信任与负面情绪。邮友的利益被忽视以《三地蛇》小全张为例,摇号价是52元,结果中签的邮友不但无法及时拿到邮票,还面临了市场的倾销。如今,这枚邮票的市场价已经跌到了30多元,严重打击了那些参与摇号的邮友。若这些特供邮票原本应该是福利品,为什么反而成了“割韭菜”的工具?这无疑暴露出邮政局在管理和销售过程中的严重问题,邮友们的利益被置于了“摇号”和“产品册销售”之间,完全不被考虑。销售模式的根本问题其实,特供邮票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它们的稀缺性和纪念意义为集邮爱好者提供了独特的收藏价值。为了方便大家交流和讨论,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世界】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然而,邮政的销售方式却让这些原本有潜力的邮票变得饱受争议。将摇号与产品册销售挂钩,这样的操作显然违背了市场规律。为什么要在摇号后继续控制市场供应,甚至倾销低价产品?难道不是应让市场决定邮票的价值吗?如果中国邮政能够更好地平衡供应与需求,合理规划发行量,或许这些特供邮票就能走上一条更健康的发展道路。特供邮票的未来方向对于未来的特供邮票,邮政是否能做出改变?2024年特供邮票品种开始减少,可能意味着邮政在逐步收缩这块市场,减少了操作的复杂性。然而,我认为,如果能在保持稀缺性的同时,简化销售模式,避免摇号后推出高溢价产品册,特供邮票仍然可以为集邮市场带来活力。如果每年少量定量发行,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价值,邮票的文化和纪念意义将得到更好的传承。总结与展望综上所述,特供邮票并非“害品”,问题的根源在于邮政的销售方式。只要销售模式得到改善,合理控制发行量,让市场决定价值,邮票的收藏意义和文化价值就能得以保留。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唯一需要的就是一个公平、透明的购买机会。在未来,希望邮政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而不是让我们在每次摇号时都感到心塞。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