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罕见地出现套号空缺图12017年全年发行了30套纪、特邮票,而当年套号最大的是2017—31《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纪念邮票。其原因是当年编为2017—14《锦鲤》特种邮票(图1)因故未能在原计划发行日发行,邮票发行部门希望能在年内发行的计划也未能实现,致使“2017—14”这一套号空缺。套号出现空缺,在中国邮政发行邮票中是唯一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按年份编套号的缺欠,因为此种套号当年一旦出现空缺就永远无法弥补。而老纪、特邮票和“J”“T”字头邮票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原计划于1964年发行的“特62”《京剧脸谱》邮票因故被取消发行,“特62”套号空缺了两年,在特63至特74发行之后,补发了特62《工业新产品》邮票。这也说明邮票发行主管部门在实施按年份编号新志号之前考虑不周密,理应从中吸取教训。二、难以置信地做到套号顺序与发行顺序完全同步由于各种原因,邮票志号中的套号与发行顺序并不完全同步。老纪、特邮票、“文”字邮票、编号邮票、“J”“T”字头邮票、按年份编号纪、特邮票,均存在两种顺序不同步的问题。在按年份编号纪念特种邮票中,只有2017年发行的30套纪、特邮票,其套号顺序与发行顺序完全同步,见下表。2017年原计划发行26套纪、特邮票,2017—14《锦鲤》邮票未发行,计划中有1套邮票发行时间仅标注9月份,1套邮票发行时间待定,另增加发行5套邮票。在邮票发行计划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做到套号顺序与发行顺序完全同步?原计划中有22套邮票是按计划日期发行的,仅1套调整发行日期,调整套号的有13套。那么,是通过人为调整而达到两种顺序一致?或仅仅是一种巧合?邮票发行部门应该总结经验,设法解决或减少套号顺序与发行顺序不同步的问题。三、涉及到纪、特票种的情况多其一、2017年前4个月未发行纪念邮票,发行了8套特种邮票之后,于5月1日才发行了当年第一套纪念邮票。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中,全年发行8套或8套以上特种邮票之后,才开始发行纪念邮票的情况是极少见的。其二、全年发行纪、特邮票套数各半。老纪票(124套)多于老特票(75套),J票(185套)也多于T票(168套)。之后特种邮票发行多于纪念邮票,至2021年底,编年J票(332套)少于编年特票(508套),J票仅占39.5%。而2017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各15套,此种情况也极为少见。图2图3其三、纪、特邮票归类值得商榷的邮票多。2017—23《科技创新》(图2)和2017—29《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成就》两套反映综合性成就题材邮票均编为纪念邮票发行,这与之前发行的票种归类不同,如1999—16《科技成果》(图3)和2000—23《气象成就》均为特种邮票。2017—24《张骞》为特种邮票,中国邮政已发行的全部人物邮票中,除“古代圣贤”系列邮票外均编为纪念邮票,张骞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该套邮票又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设计的,本应以纪念邮票发行。2017—31《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编为纪念邮票,从邮票选题(票名)看这套邮票是以宣传特定事物“会徽”为选题,应编为特种邮票,如2007-31《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和吉祥物》特种邮票。若以纪念邮票发行,则票名应为《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这样的邮票是以纪念重大事件“冬奥会”“冬残奥会”为选题(主票名),决定其票种为纪念邮票。来源:邮文博览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