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10月的集邮工作会议上,邮政首次推出了“本票型年册”,一款专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员们定制的创新年册。不同于传统的年册,本票型年册将邮票直接印制在年册的内页中,呈现出独特的美学效果。尽管邮政寄望通过这一设计吸引集邮爱好者,推动集邮市场的发展,然而市场的反应却出乎意料,6万本的发行量中有45%的预约者选择了违约,结果造成了发行后的破发现象。摇号机制的尴尬
邮政这次采用了摇号机制进行预订,首次摇号有效预约数为134591,中签数仅为55000,虽然中签率高达40.86%,但45%的违约率让人不禁质疑这一摇号模式的有效性。第二轮摇号的情况也没有太大改观,有效预约数降至36386,尽管中签率达到69.71%,但依然无法掩盖摇号机制的漏洞。摇号模式过度依赖预期和幸运,导致了部分人误以为它是稀缺资源而参与其中,但最终却因为“摇到就是赚到”的心理而放弃领取。按需定制才能满足需求
这个市场的反应本质上暴露了一个问题:邮政的销售机制没有准确把握住消费者的需求点。摇号过于复杂,容易让消费者对产品的实际价值产生误判。更糟糕的是,一部分人因为看到摇号机制的热度而盲目参与,最终放弃领取。这种需求不对称的现象,意味着市场缺乏真正的购买力支持。
相较于摇号机制,按需定制显然是一条更为务实的路。直接预售,以全额付款的方式,直接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减少了人为炒作和不必要的浪费。市场破发背后的深层原因
本票型年册的破发不仅是市场失灵的一个缩影,更是邮政对现代市场机制认知不足的体现。在集邮市场逐渐萎缩的今天,邮政不应单纯依靠供不应求的机制来制造市场热度。相反,通过直接的预售和按需定制,能够精准抓住那些有真实需求的消费者,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市场失控。邮票和年册等产品的市场价值,不应该通过“摇号”这种饥饿营销手段来维持,而是应该通过透明、公平和按需的方式,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结语:市场需要改变,消费者需要理性
从本票型年册的发行情况来看,市场的乱象已经逐渐暴露出来。邮政与集邮爱好者之间的鸿沟,需要通过更加合理的市场机制来填补。摇号已经过时,按需定制才是未来的趋势。如果邮政能够放下“饥饿营销”的陈旧模式,借助更加精确的市场预测和合理的定价机制,或许能够为集邮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大家也不必再通过摇号这种“侥幸心理”来获取收藏品,而是可以通过真正的需求来定制自己喜欢的产品,这才是理性消费的真正体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