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天安门,伟岸与华丽:1979年建国30周年金银币之四

       天安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初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初名“承天门”。这里的“天”,无疑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威严。呈现于币面的“天安门”,重修于清顺治八年(1651),也于此时改名为“天安门”。
       金币“天安门”的设计,对于中国现代金银币,是一块完全没开发处女地。而在此之前,差不多30年时间,美术设计政治先行,尤其是天安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形象图案,频频出现在不同时段不同场景的不同载体之上。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正中,五星之下,就矗立着天安门。
       如此频繁使用的图案元素,怎样才能设计出新的特色和新的创意,且又不出格于当时的思想限制,设计者确实动了一番思想。首先,币面上的天安门,采取远观视角,角度有30%的倾斜,既保证了它的壮观,又体现它的亲和;其次,币面之左,华灯高高耸立,象征自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那一刻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礼花四绽,灯火辉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币在面右上方,设计者特别置放有一盏超大灯笼,其比例,明显超越天安门建筑本身,且四周有线条状光芒。此笔虽破坏了画面整体的协调,但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浓烈的喜庆色彩和温馨的祥和氛围。
       正因为有此3点,同样是“天安门”,开国大典的色彩,便强烈地呈现了出来。“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平民百姓对天安门的理解与印象,在币面,也同样生动鲜活。这是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立在天安门城楼之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天安门”成功,另一半来自于雕刻技艺的二度创作。天安门的伟岸,华表的华丽,大红灯笼的喜庆,原本是平面的设计图稿,经由贵金属浮雕工艺的处理,立体地形象地呈现于币面。(供稿:宁波市金鑫金银饰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