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问世的“国际儿童年”,背面图案主要元素有二,其一为精心浇灌花朵的中国男女儿童,其二是国际儿童年标志。币面分上下两个部分,下端三分之二处,以一条横线隔开,主图“精心浇灌花朵的中国男女儿童”在上,副图“国际儿童年标志”在下。当然不是简简单单的横线,而是生满绿草的草坪线。其下端,为斜面的泥土阴影,上为盈盈绿草的肌理。草地上,相对而立的是两个男女儿童,男孩手持铁锹,女孩手执水壶,两人正在精心浇灌的,是盛开为10瓣的花朵。
严格地说,“国际儿童年”背面图案,只是相对平淡的写意性表述,而其装饰色彩,又远远大于写实色彩。画面上的男女儿童,延续1950年代的时装打扮,男孩上为海军短衫,下着背带短裤,整齐,简洁,阳光般地灿烂;女孩短衣短裙,头发用皮筋扎成两束,春风一般明媚。虽看似平淡,画面却有很深的寓意:儿童是人类未来的栋梁,但眼下,有如娇嫩花朵,需要细心呵护,需要精心培育。
据设计师陈坚回忆,最初设计的图稿,画面只有一位小女孩,呈半蹲姿势,正用喷壶为花浇水。后来图稿送审至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处,提出了修改意见:币面不应只有女孩形象,也应该有男孩的形象。应该说,这是高层领导立于高层的宏观考虑:“国际儿童年”主题,影响面大,不能有丝毫偏颇。之后的设计图稿,便是按陈慕华意见修改的。小小图稿的设计,居然惊动国务院副总理,这在中国现代金银币发行史上,也非常罕见。
“国际儿童年”下端1/4位置,为“450元”(金币)与“35元”(银币)面额。面额两侧,左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标志,右为国际儿童年标志。两者都是母亲抱着孩子,但前者是个剪影,衬底背景是一个地球,地球下环橄榄枝,后者为变形图案,也理解为母亲挺举着孩子,也可理解为地球用它的双臂,正细心呵护着儿童。(供稿:宁波市金鑫金银饰品公司)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