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两套“人物”选题的金银纪念币,其中1套的主题是“陈云”,另外1套的主题则是“郑和”。发行“陈云”之由是百年诞辰,而“郑和”,则是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郑和”1金1银共两枚,其中1/2盎司精制金币,编号“2005-0401”,面额200元,发行量6000枚。属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忠的精稀品种。“郑和”金币背面图案的设计,为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的向黎明。币面主图为“郑和”半身侧像。其设计风格,以“简”以“繁”相揉,迥异而独特,具有浓烈的非主流个性色彩。 币面之“简”,突出在人物形象设计上,主要以线条为主,惜墨如金,不做过多的渲染与铺垫。这种手法,看似简单,却有极大的难度。线条并不是贵金属币表现的长项,稍有不慎,有可能会导致整个币面效果平淡而乏味。通常情况下,贵金属币设计,绝不会去碰这个禁区。但设计师偏向虎山而行,因此反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略带硬气的线条,如木刻之刀,划过处不做任何更改,虽简虽洁,但准确而明晰地勾勒出人物的外在形象,同样也挖掘出人物内在的神韵。以简单表现深刻,这应该是成功之作。 另一方面,币面之“繁”,是币面衬底的“钦差正使――郑和”文字。“郑和”金币的背面图案取用元素不多,除郑和半身侧像外,下压简介性质文字“钦差正使――郑和”,左为“200元”面额。简洁而明晰。但整个画面的衬底,却不厌其烦地将“钦差正使――郑和”,有规则地叠印在币面之上。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艺,叫“微雕暗刻”,在币面上出现,功用有二,一是体现装饰效果,二是提升防伪特性。“郑和”金币背面图案的雕刻者是沈阳造币有限公司的刘鸿鹏,制作这幅图稿时,一定费了许多气力,如此之繁之细的雕刻,机械性重复,这中间的枯燥与乏味,外人何以得知? 作为钦差正使,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史学界目前的解释是: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宣扬大明帝国的国威;发展海外贸易;包抄帖木儿帝国。无论哪种目的,最终意义在于:彰显了明前期强盛的国力;加强了明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因此,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的世界性盛举。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供稿:宁波市金鑫金银饰品公司)
|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