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在的新邮预订节奏,明年上半年如果不对年册做预留的话,或许发行量会大幅缩水。当然,如果邮政不按照实际预订的数量进行印刷那另当别论。从当下的预订状况来看,显然是不容乐观的,在没有任务量的要求下,续订和新用户的征订都会大打折扣,这时候如果严格按照实际征订的情况进行发行量匹配的话,那么就应该大幅缩水了。
我们先看看2025年的真实盘面,原有的发行量基本是按照“预订量+零售量+产品用票+库存”四大块撑起来的。如果明年的发行量应该把库存砍掉,只以预定量加一定的零售量为基础,至于产品的配比,以前邮总已经在严格管控相应产品册的滥发,明年相信也是如此。毕竟,现在的产品册基本都是无人问津的情况。溢价太高,基本都是无人过问。如果还肆意批准过烂的制造产品册,最终都是积压。
2026年新邮预订政策调整之后,会挤出一定的水分,但是指望这个水分会回流到集邮者本身,这显然是一厢情愿了。其实,每年的破发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打折预订的水分在其中。但不是说这部分水分会给了真正的集邮爱好者。事实上,集邮爱好者的数量锐减,即使挤出来水分,也会直接就“蒸发”了,不会出现回流一说。
有人以2025年的《食用菌(二)》举例,490万的量已经让邮总没库存做产品册了,可上市后该打折还是打折。这说明发行量只是表象,真正的病根在“圈内资金闭环”。这其实就是一种无脑的错误理解。490万的发行量根本不是集邮爱好者的征订,而是因为有大量的打折征订在其中“鱼目混珠”,因为这些订量是以打折的价格预订,因此才敢于到二级市场以破发价格进行甩卖,这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内外结合的现状,一些人以内部低价拿到大量邮票,然后以低价在第三方平台进行甩卖谋取薄利多销的利润空间。或许按照真实的预定量,明年上半年的发行量应该锐减才是。但是,就怕,我们就怕,邮总并不是严格地按照预定量进行配比。一旦在配比中又出现水分,那么市场的走势还能走出泥淖吗?
诚然,2026年的政策调整是好事,它让市场可以变得相对纯净一些,只是能够让市场有所起色,应该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