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纪念小型张一枚,选择中国目前科考发现最早家书实物——黑夫木牍。
所以在邮票发行前,就盘点一下曾经伴随中华文明近两千年的简牍: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将在2025年11月13日召开,中国邮政按照惯例,在会议开幕日发行纪念小型张一枚:小型张图案延续了该系列选题的特点,以中华邮驿文物为主表现,这次选择了中国目前科考发现最早的“家书实物”—“黑夫木牍”。该木牍在1975年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4号秦墓,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家书实物。
墓主人是生活在战国晚期的一名普通秦国人,名叫衷。这两枚木牍,正是黑夫与惊写给家中长兄衷的家书。它们被衷视为珍宝,带入墓中作为陪葬品,得以保存至今。作为中国第一封家书的发现不仅为淮阳之战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史实依据,还延伸出来许多秦国军事制度等相关议题,如秦代士兵衣服的供给问题,以及当时的邮传通信发展情况。当然,这片土地同时期出土的秦简,还有一批是叫做“喜”的官吏墓中出土的秦律竹简,可以让我们今天有机会见证商鞅变法的律政面貌。与“睡虎地”的湿简不同,1994年发行的“四邮”小型张边纸上的文字为197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出土的东汉初年《塞上烽火品约》木简,则是居延则是因为出土地极其干燥保存下来。其与邮资图上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图案,遥相呼应,展现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谨侯望,通烽火”。
2013年发行的“七邮”小型张则是选择里耶秦简“迁陵以邮行洞庭”木简“从人论报择免归致书具此中”邮钱及“酉阳丞印”泥封,是中国最早的书信和印记实物,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信函实物和邮差记录。为了纪念里耶秦简科考十周年,因为在里耶古城的古井中出土了3万七千余枚秦简,其20余万字墨书,为今天的世人展开了一幅2200余年前市井生活。中国邮政在2012年发行特种邮票一套两枚,分别为“乘法九九口诀”和“秦日历”。为先秦数学和历法研究,提供了坚实资料。1996年发行的《中国古代档案珍藏》邮票第二枚选择的是“简牍档案·汉代木牍”,这片木牍为1993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出土的简牍,木牍长23厘米,宽7厘米,亦出土于6号墓,根据内容暂定名为“占取(娶)妇嫁女、问行者、问墼者、问病者、问亡者等的术数图局”。画面背景为一块同样大小的木牍,作了局部放大,它的正、反两面均用恭谨的隶体墨书竖写。
作为中国早期书写载体——简牍,是造纸术改革后以及纸张普及前主要书写载体,虽然退出书写日常已有千年,时至今日如汗牛充栋、学富五车、韦编三绝等成语仍广泛使用;现在书籍使用的“编”“册”等文字都是源于简牍使用;还有那句著名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中的“汗青”本意就是竹简制作过程一环,后来泛指史书。还记得之前当年书写的《邮票上的古人,竹简该如何书写》吗?想想今天为什么是“编写”“编撰”而不是“写编”“写撰”,答案也就懂的吧... ...
来源:中国邮政排版:8090集邮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