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浅析关于邮票套票预订未来可能的走向

时至霜降,秋意渐浓,时间即将步入2025年倒数第二个月份。往年的此时此刻,集邮套票预订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在某些大城市,甚至如新邮零售般排起长队,与超市送鸡蛋的促销活动别无二致。而今年的套票预订,却如自川西平原起至华北平原、河南大部地区的阴雨天气一般,占用秋色足超20天有余,延宕时间令人惊诧。雨季让秋天来得格外晚,但不等于没有。从今年发行的《古树名木》邮票预售起,网络预售自提量由每人4套改革为每人限购8套,在邮政发展历史上,通过互联网开展网络预售形式也才刚刚施行不久便再次进行改革,有人解读为未来或将通过网络预售形式销售大版票等版式,当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这对广大集邮爱好者来说应该是一大利好。由限购4套至限购8套,将预售量纳入流量池,根据冷热不均的需求合理调配票源,强调了“市场导向”+“动态分流”。而预售自提票逾期后的保留期限,也将延迟至2年,取消自动退款,保证销售行为势必达成,再次强调了市场导向,进一步加大了互联网销售和购买邮票的权重。预售领域的改革,说白了就是预售管理模式的创新,预售管理这么大的动作,延宕未出的套票预订管理政策,想必不会是一次简单的延迟。预售管理模式的升级是否为邮政智慧化交互平台的建设吹响了前进的号角?以深度市场化的美团app为例,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通过以平台-商家、商家-骑手之间的交互关系,把销售行为中的多方锚点链接在一起,并将餐品以外卖形式送达客户,以随机购买形式快速实现多方共赢的销售目标。在市场化为先导的前提下,若单纯套用美团的交互关系,形成邮政app-地方邮政-集邮柜台-广大集邮爱好者的交互链条,如广大集邮爱好者通过邮政app下单年度套票,内有不同套餐形式(各种版式及封片搭配)供选择,地方邮政作为产品商家向总公司提供预订数据,系统内部形成订单,由总公司后台根据订单分拣产品,订单分拣完毕可按不同省份区域运达,各地集邮柜台仅负责套票预订的兑付工作,取消邮票预订的联名卡折,顾客凭身份证可兑付相关产品,柜台工作人员相当于外卖骑手。据8月28日《中国邮政报》报道,在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邮信科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和集团公司部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成功研发并上线自主可控的“鸿雁大模型”。经过深化应用与迭代升级,该模型已应用于邮政寄递、金融、邮务、管理等多个关键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推动服务升级与数智化转型,开启邮政智能化应用新阶段。加快数智化转型,意味着要提高客户端应用的使用性、舒适性、满意度,以及开发端要不断扩容、升级,提升服务维度和水平。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走路,是近年来政务改革的目标,未来邮政部门势必要突出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互联网数据多跑腿,顾客少走路,与其站在集邮门类的角度谈未来或将预售更多数量或多种版式邮票,不如站在机构智慧化建设的角度谈邮政数智化创新,加快销售平台改革前进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科技的勃兴,集邮爱好者呈逐年递减的态势,邮资票品市场萎缩和邮票打折形成正相关,一部分邮票和产品册成为沉没成本,是无奈且不争的现实,捂盘惜售、制造爆品也再难骚动市场的痒处,提升青少年集邮人数、集邮进校园等增强后备力量的做法,从另一个角度说,都是在为增强市场份额,提升市场活力而努力。套票预订,决定着邮票发行部门来年能否实现开门红,牵一发则动全身,未来是否能够完全融入至邮政应用(app)的服务场景,不断提高“互联网+邮票发行”的科技含量,实现自助餐式的预订体验,或将是未来邮票发行路径的有益尝试。一切尚未可知,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