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发行两次销毁两次,1997年金箔小型张,邮政卖不完的噩梦

经历过1997年邮票市场大潮的人,一定不会忘记著名的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这是一枚见证了集邮市场兴衰的邮票,也是邮票商品化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其实这枚小型张先后发行过两次,2000年世纪之交,世界各国邮政都围绕“新千年”开展了一系列邮票发行计划,中国邮政的计划是在新千年之前发行一套“回顾”历史的邮票,进入新千年则是用一套“展望”来畅想未来。
不过在研究方案时,邮资票品管理司始终觉得“港澳回归”两件大事在“回顾”的8枚邮票中只占1枚分量不够,有必要突出强调一下“港澳回归”这两件大事。时任中国集邮总公司邮品部经理苪书香提出一个建议,可以在已发行的邮票上想办法,经过讨论研究,最终决定在“香港回归祖国”和“澳门回归祖国”两枚小型张上以加字的形式,重新发行一套邮票,这就是著名的“特别发行邮票”系列的开始。
当时中国邮政只有两次在已发行邮票上加字创造新邮票的例子,一枚是在“T.38”《万里长城·山海关》上加“里乔内第31届国际邮票博览会1979年”,志号变为“J.41”。
另一枚是在“T.37”《云南山茶花》上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展览一九七九年香港”,志号变为“J.42”。
两枚金箔小型张加字后,志号则变成了“2000-特1”,在概念上已经是全新的一套邮票。方案确定后,邮政便开始清查库存金箔小型张存量,原先预估量为600万至800万之间,结果统计出的库存还不足500万。
经报请国家邮政局批准,最终这套邮票的发行量确定为481.2万套,两枚小型张均用金箔再次加印“港澳回归 世纪盛事”字样,为了防伪,还特别制作了防伪标识。
“特1”邮票发行后,受到1997年金箔小型张的拖累,市价一直在售价左右徘徊,下发到各省后,除了少部分用于2000年年册外,其余全部沉睡在各省的票库中。不到五百万的发行量在当年清一色2000万左右的发行量中,算得上“量少”邮票的存在,虽然不像1997年那样高溢价销售,但50元1枚的面值还是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从邮政公布的邮票销毁记录看,各省“特1”的累计销毁量达到了发行量的三分之一。同样的两枚小型张,发行了两次又销毁了两次,却依然是这样的结果,即使身为发行量最少的“特别发行邮票”以及该系列的龙头,这套邮票的表现却依然惨淡,足见1997年给大家留下了多么大的阴影。当年还是个邮票发行半年后才陆续公布发行量的时期,人们在发行前夕夜以继日排队购买的金箔小型张,在短暂的市场炒作后,源源不断的抛盘让人们陆续意识到发行量的异样,于是很快跌破了发行价。
许多邮商、投资者、集邮者因此血本无归,这种开始限量排队购买,后期又大量放货的行为让很多人觉得自己是被耍了,也成为邮票市场这么多年以来空前绝后的负面大事件。加字换了身份后,金箔小型张依然没能逃脱销毁的命运,邮政在事后总结时将其归纳为三个教训:一是不该利用国家重大事件发行高溢价邮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二是邮品定价没有经过详细论证。三是发行过程中缺乏监管,致使金箔小型张没能一次性供应市场。总结过去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2000万的发行量当时不算多,却成为如今怎么也消耗不完的历史印记。如今50元面值的小型张保持在了27元的价格,成为现在寄国际包裹的常用邮票,从画面对外宣传这个功能上看,反倒是件歪打正着的好事,也算是从商品身份回归到邮资本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