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部分记载较清晰的珍邮,如全国山河一片红存世1000多枚,估算新邮票的存世量是个老大难问题。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某种邮票的存世量有不同的认知,主观性较强。 此前有邮友按发行量10%来估算邮票存世量,这对于部分品种有一定可行性,但不适用于全部中国邮票。 我们依据较近期的JT邮票为基准,大致估算新中国几个时期的邮票存世量。
一. JT票 从1974年1月到1978年7月,在仅恢复对外出口业务,尚未恢复国内集邮业务之前,国内集邮活动基本中止,此时发行的JT邮票比较彻底的用于邮政通信。 比如1975年T14《新中国儿童》中52分票,发行量200万枚,前4枚8分票均为1000万枚。 此时仅恢复邮票对外出口,尚未恢复国内集邮,各面值基本为邮政使用所设计与发行。 根据《1953年度纪念和特种邮票发行计划》附件中所写:“一.满足于国内外集邮之用的暂规定为250万枚。其中国内消耗为200万枚,国外消耗为50万枚。(均整套出售);
二.用于贴信与零星供给集邮者,暂规定为350万枚。 今年每套平均以4.4枚计,每次发行时,共约1500万枚。今年,每月约收寄信函、刷印等5000万件,可贴10天左右,其余20 天,则贴普通邮票。(受印刷条件的限制,上半年将贴10天以上, 下半年即贴不到10天。)纪念邮票贴信的目的,在于扩大影响。” 以上是1953年发行量600万邮票的使用分配,后面说明了这个计划发行数量比当时实际需求多,为以后留了较大发展空间。其中集邮业务设计量占约四成,贴信等消耗量占约六成。 1975年信件还是通信主要方式,且人口从1953年的6亿,增加到9.2亿,邮票使用量更大。 52分票200万的发行量,实际出口按预留发展空间的设计量满格50万枚计算,贴用消耗量按设计分配量约六成按100万枚计算,国内外总剩余量即100万枚。 而这套票筋票却不是发行200万枚的52分票,而是发行1000万枚的8分票,说明8分票的国内外剩余量,明显少于52分票的100万枚剩余量,远少于发行量的10%,这样才会形成8分为筋票的现象。 所以T1、T2体操虽然发行了1000万套,但由于整套全是8分面值,远超90%的消耗量把它推到了精品JT的地位。 1972--1978年发行的邮票,即仅恢复对外出口、尚未恢复国内集邮业务期间,应可以通用常用面值远少于10%的存世量估算。大概以下标注发行量的精品JT新票存世量全部远少于100万套。T1体操1000万套;T2杂技1000万套;J7大寨800万套;J8四五计划800万套;T18上大学 800万套;J23大旗625万套;T8批林600万套;T9女教师500万套;J2 国徽 500万套;J5四大450万套;T12医疗 390万套;T69红楼梦304.96万套;T28奔马 250万套;T45脸谱250万套;T7 武术 200万套;T44齐白石200万套;T43西游记 150万套;T53桂林150万套;T50风筝100万套;T54荷花100万套;T56留园100万套;J58古科100万套。
1978年6月16日国内集邮恢复,1980年常用面值发行量普遍增加到1500万枚以上。这两个时间段之间,大部分新邮仍用于邮政,如1979年T35《金鸡》45分票200万枚,4分与8分票800万枚,它的筋票却是8分票。可粗略估算其8分邮票存世量,应远低于发行量的200/800=25%。 1980年后发行量明显增加,且筋票多为最高面值,说明常用面值的4分8分票,消耗后所剩余的存世量,明显大于高值票。 此时大力发展集邮,又是高值票为筋票,存世量难以估算。
二. 1992年后编年票 1992年后的编年票,存世量逐年接近于发行量。
三. 1970-1973年编号票 编号票的发行量在上千万到1.4亿之间,1972年刚恢复出口,但依然禁止国内集邮,其8分票整体使用量应与1974-1978年JT票相仿。此时恰逢中日建交,较大批量的编号票出口到日本,但不同品种受日本等集邮者欢迎程度不同,出口量不同,存世量也不同,这也与实际感受较符合。
四. 1967-1970年文票 文革票发行量普遍1500万--5000万,但由于停止了国内外集邮业务,仅给个别国外预定户邮寄新邮,且此期间仅发行一套普无号可供贴用通信,所以文革票在通信中的的消耗量占比较大,且此期间发行的部分敏感邮票,在文革期间被销毁。它们的存世量占比,应不高于1974-1978年JT票。文票发行量:文11-5000万套;文12-5000万套;文16-5000万套;文17-5000万套;文13-2099.255万套;文9-1500万套;文10-1500万套;文5-1000万套;文6-1000万套;文8-1000万套;文15-1000万套;文19-1000万套;文3-800万套;文14-800万套;文2-700万套;文7-700万套;文1-300万套;文18-300万套;文4-290万套;文12去安源版票
五. 1952年纪14以后的老纪特 此时第一次大力发展集邮。1965年全国集邮业务年收入50万元左右,若按8分票计算,大约卖出625万枚集邮邮票,约为该年某一枚8分邮票的全部发行量,而该年发行了9套纪票,4套特票,包括二运会大套票。 此期间发行的部分老纪特,比如梅兰芳,黄山等,在文革期间被销毁。这时期品种多较复杂,有的筋票是8分票,有的筋票是高值票,不太好统一估算,实际感受整体存世量不高于文革票。
六. 1949-1952年原版老纪特 从1952年的纪14开始,邮票发行量按计划第一次明显翻倍增加。之前1949-1952年原版老纪特,按使用量保守发行。 原版老纪特没有预留给国内外集邮者的计划数量,仅依照当时邮政使用量实际情况发行,也没有预留给未来的空间,所以原版老纪特消耗最彻底,其存世量占比,应远小于1974-1978年JT票的10%。即存世比:原版老纪特<<纪14以后的老纪特≤文革票≤1972-1978JT<<10%<其他JT与编号票。 1949-1952年原版老纪特发行量:纪11-200万套;纪13-200万套;纪10-165万套;纪9-150万套;纪7-105万套; 纪12-100万套;纪4-80万套;纪5-70万套;纪8-70万套;纪3-50万套;纪东5-50万套;纪6-50万套;纪东8-50万套;纪2-40万套;纪东7-40万套;纪1-36万套;纪东3-25万套;纪东6-25万套;纪东4-20万套;纪东1-18万套;纪东2-10万套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藏品之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