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风格乱、时间长!40年还没完结的《中国古代文学家》邮票系列!

2023年11月8日,中国邮政再次发布了备受关注的《中国古代文学家(五)》纪念邮票。这个自1983年启动的系列邮票,已经跨越了整整40年,这期间发行了5组邮票。这种长时间跨度本就让人难以适应,而随之而来的设计风格、规格、面值甚至发行节奏的混乱更是让集邮者叫苦不迭。这套曾被寄予厚望的系列邮票,现如今却成了集邮市场上一块难以消化的“硬骨头”。设计风格各异,系列感消失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的设计风格如同一场随意的“拼盘”。每一组邮票的设计者都不同,第一组由刘凌沧绘制,李大玮设计,随后黄木、高云、马振声相继接手,风格各异。而这也直接导致了该系列邮票的系列感被彻底打破。本该具有统一性的系列邮票,如今呈现出的是设计风格的割裂与不协调,让人感到不解。试想,李白与曹雪芹、杜甫与苏轼,这些伟大的文学家站在一起,却因为不同设计者的手法,变得如同互不相识。难道不应该给予这些古代文化巨匠一个完整的、统一的设计概念吗?不同设计风格的混乱不止让集邮者产生困惑,更让这个系列的收藏价值大打打折。对于那些追求统一与美感的集邮者而言,这样的设计简直是无法忍受的。不少邮友私下感慨,这一系列邮票就像被分拆了几十年的人生拼图,缺乏整体感和系统性。发行节奏乱,时间跨度太长除了设计风格的变化,《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的发行节奏同样令人抓狂。1983年发行了第一组,随后分别在1994年、2013年、2015年和2023年发行了后续的几组邮票。这种极不规律的发行节奏,让集邮者从青年等到老年,甚至有许多老一辈集邮者已经离世,最终也没能集齐完整的一套。正如新闻中提到的,类似《三国演义》或《水浒传》系列的邮票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发行完毕,给收藏者留下了一个完整的收藏体验。然而,《中国古代文学家》却像是个“马拉松式”系列,长年累月拖延发行,完全无视了集邮者的需求和期待。这样一出让人等待几十年的“连续剧”,即便最终完成,也早已让集邮者失去了初衷的热情。邮票规格、面值混乱,收藏体验极差再来看邮票的规格和面值。第一组邮票规格为31毫米x52毫米,之后的几组规格却是30毫米x40毫米、30毫米x50毫米和50毫米x30毫米不等,横竖交错,毫无一致性。这种变化不仅破坏了邮票的整体美感,还让集邮册的摆放和展示变得十分困难。试想,一套邮票摆在集邮册中,大小不一、横竖交错,完全没有美感可言。更为夸张的是邮票面值的变化。
由于发行跨度过大,邮票的面值从8分、20分、1元不等,到如今的1.20元,直接反映了邮政资费的巨大变化。虽然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但同一个系列邮票面值的巨大差异,无疑也增加了集邮者的收藏难度。许多老邮友在收藏这套邮票时,往往会为面值的不一致而感到困扰,甚至不愿继续收藏下去。系列规划不足,令人失望从设计风格到发行节奏、规格和面值的混乱,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邮票的整体规划严重不足。这样一个本该向古代文学家致敬的纪念邮票系列,结果却因为规划失误,成为集邮市场的一个尴尬存在。对于那些期待收藏完整系列邮票的邮友来说,这种无序的发行模式无疑是一种打击,甚至让人怀疑发行方是否真正考虑过集邮者的感受。从1983年到2023年,40年的时间,这个系列的规划和节奏完全没有体现出邮政部门的严谨与责任感。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邮票系列往往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并在设计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专业的态度让人不禁怀疑,中国邮政是否应借鉴一下国际同行的经验?未来的集邮市场,何去何从?
随着《中国古代文学家(五)》的发行,我们不禁要问,未来中国邮政在邮票发行上会继续这种混乱的规划吗?集邮市场的繁荣,不仅需要邮票本身的价值,更需要邮政部门的专业与态度。然而,像《古代文学家》这样随意的发行模式,只会让更多的集邮者失去信心,离开这个本该充满乐趣和价值的市场。或许,邮政部门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发行策略,真正从集邮者的角度出发,合理规划邮票的设计和发行时间,给予集邮者一个完整且统一的收藏体验。否则,未来的集邮市场可能会越来越冷清,集邮者的热情也将随之消散。那么,我们还能期待下一套高质量的纪念邮票吗?邮政是否能够在未来的发行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尴尬情况再次发生?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集邮爱好者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