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系列邮票该如何保持一致性?长远规划是必要条件!

说到邮票,谁能不想起那些充满故事和情感的片段呢?2023年7月15日,中国邮政终于在漫长的等待后,发行了《成语典故(三)》特种邮票,令人惊叹的是,这已经是该系列的第三套邮票了。时隔13年,集邮者们的期待如同老酒般醇厚,浓烈的情感在这一刻得以释放。但我不禁要问,真的值得如此期待吗?“系列邮票”背后的故事系列邮票,顾名思义,就是同一主题的邮票分成若干组,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然而,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不少系列邮票的发行却像是在跟集邮者玩“捉迷藏”。就拿《成语典故》来说,早在2004年、2010年,我们就见识过前两组的魅力,但这次的等待似乎有些冗长,难免让人感到一丝失落。有些邮票的发行,简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间隔时间之长,让人怀疑这一系列的存在价值。像1989年发行的T.141《当代美术作品选(一)》邮票,竟然等了整整29年,才等来第二组,这个间隔也太久了吧?你想想,谁能在这样的时间跨度里保持热情?显然,这是对集邮者耐心的一次“考验”。设计风格的分裂还有更让人皱眉的问题,系列邮票的设计风格往往天差地别。设计师更换频繁,每个人的风格不同,最后形成的邮票像是一锅乱炖,缺乏统一性。以《红楼梦》系列为例,第一组是戴敦邦的写意风格,而后几组则是萧玉田的工笔重彩。不同的设计理念让这个系列的完整性大打打折,集邮者在收藏时难免感到困惑。为了方便大家交流和讨论,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世界】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更令人无奈的是,某些邮票在最初发行时甚至没有表现出系列的特征,过了多年才突然发现成了系列邮票。比如,1984年发行的T.114《猛禽》特种邮票,30年后又来了个《猛禽(二)》。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等的这段时间,热度已经消退得无影无踪,几乎无人问津。集邮者的期待与权益系列邮票之所以受到欢迎,除了主题的吸引力,更在于它们的连贯性和完整性。集邮者们购买系列邮票,不仅仅是为了收藏,更是为了完整的故事与情感的传承。然而,当系列邮票的发行周期无限期拉长时,这就像是在无形中剥夺了他们的权利,让人心痛。我们常常在想,为什么不能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为何不能在开始时就明确每个系列的发行数量和周期?我们难道真的要在时间的洪流中,无奈等待,甚至看到一些收藏梦想被彻底搁置?展望未来的系列邮票未来的系列邮票能否打破这样的僵局呢?希望在规划系列邮票时,能够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集中发行,保持风格一致,并做好前期规划。像古典名著系列、二十四节气系列等,早已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这些邮票不仅承载了文化,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不能让集邮爱好者们等得白了头,甚至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希望。希望邮政能认真对待每一个系列的规划与发行,给每一位热爱邮票的人一个满意的交代。毕竟,集邮不仅是兴趣,还是我们对文化和历史的一种传承与珍视。让我们拭目以待,看未来的邮票市场能否重新焕发活力,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感动。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