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近日发行的《中国古代文学家(五)》纪念邮票再次引发了集邮圈的热议。这套邮票,是自1983年以来的第五组,40年间跨越了五个年代。古代文学家系列邮票,原本是为纪念那些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文学巨匠,然而如今,这个系列的发布节奏、设计风格、枚数和规格等方面,却让人摸不着头脑。集邮者们对此充满不满,甚至有人直接发问:“这还能叫系列吗?”设计风格的断层让人难以接受
提到系列邮票,人们往往期待某种统一感。然而,《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从设计者到风格上的变化,彻底打破了这一期待。第一组的原画作者刘凌沧和设计者李大玮,第二组的黄木,第三、四组的高云,再到最新的第五组马振声,每一位设计者的艺术手法、风格都各有千秋。虽说艺术追求多样化无可厚非,但如此显著的差异反而使得这套“系列”邮票失去了原本的协调性。想象一下,作为一名集邮者,你精心收集一套邮票,却发现每一组都像来自不同的“次元”。从设计到画风,再到构图,几乎没有任何连贯的视觉语言。对很多有着强迫症倾向的集邮者来说,这种突兀的变化无异于一种“精神折磨”。有的集邮者甚至表示,面对这样的系列邮票,收集的乐趣大打打折,甚至有点想要放弃的冲动。数量和规格变化无常,缺乏系列规划
不仅仅是设计风格,邮票的数量和规格同样让人感到困惑。第一组是四枚,第二组也是四枚,到了第三组突然变成五枚,第四组又是六枚,而第五组则又回到五枚。这种随意的改变,让人怀疑邮政部门是否有对系列邮票进行严谨的规划和考虑。规格的变化同样让人费解。第一组的规格为31毫米x52毫米,之后几组有横有竖,变化多端。邮票本应是一种文化载体,而系列邮票更应追求整体美感和系列感,但《中国古代文学家》这一系列却显然打破了这个规则。对于邮票爱好者来说,统一规格和设计语言不仅仅是收藏中的一部分,更是对邮票收藏美学的尊重。当邮票规格、设计不断变化时,不仅破坏了集邮册的视觉统一性,还让人感到规划和实施中的随意性。邮票发行节奏的“不靠谱”让集邮者抓狂最让集邮者感到头疼的或许是这个系列发行的时间间隔:第一组发行于1983年,第二组则整整相隔了11年,到了第三组又是19年,再到第四组仅仅2年,第五组又是8年后。这种不规律的发行节奏让很多集邮者甚至怀疑,这套系列邮票到底有没有计划?很多人从年轻时开始收藏这套邮票,直到鬓发斑白,甚至有的集邮者早已离世,这个系列才缓缓推出到第五组。为了方便大家交流和讨论,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世界】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对于那些热爱邮票的收藏者来说,这不仅是一种失望,更是一种遗憾。邮票的收藏,不仅仅是为了收藏本身,更是为了体验其中的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然而,面对这样漫长的等待,那些最初对这个系列充满期待的人,又有多少还能够等到它完结?市场变化之下,邮票发行量的急剧波动除了设计、数量和规格上的变化,邮票的发行量同样变化剧烈。第一组的发行量不足300万套,第二组飙升至3500多万套,到了第三组下降到1000多万,第四组又有所增加,第五组则为740万套。发行量的巨大波动背后,反映的正是邮票市场的剧烈变化。随着邮票市场的起伏,发行量时高时低,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系列邮票的收藏价值和收藏体验。一些邮票由于发行量过大,导致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一落千丈,而有的组别则由于发行量较小,反而价格高昂,这也让集邮者们在收集过程中感到困惑和无奈。文化承载的失落与未来的期待《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邮票,本应是对古代文学家们的致敬,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系列的发行,反而让人感到失落。这套邮票的初衷虽然是好的,但由于缺乏整体性规划,使得原本可以成为经典的邮票系列,反而成为了集邮者心中的痛点。不可否认,邮政部门在印刷工艺和技术上是有进步的,比如荧光喷码、荧光文字等的加入,但这些技术上的进步,无法弥补整体规划上的缺失和设计上的断层。总结与思考:邮票系列何去何从?
40年过去了,这套《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邮票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对古代文学家的缅怀,还是对邮政规划的不满?这样的系列邮票还能称之为“系列”吗?或许,这正是集邮者们对邮政部门的一种无声呐喊。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邮票发行的规划是否也应该有所调整?是不是该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某个系列的发行,以确保集邮者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收藏体验?如果未来的系列邮票仍然像这样“断断续续”,那么邮票收藏的文化传承又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值得深思。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
1